“整個伊斯法罕城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個以坑道為核心的龐大陣地網絡。敵軍隨時可以方便的撤退,所以在集中兵力與火力方麵毫無顧及。”晚上軍議的時候,見張海沒有要首先談自己看法的意思,成都獨立旅的王光講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他們早在幾年前就有所準備了?我看那地道網絡的規模,恐怕著實不小。”暫編第三師的高海量在黃昏的時候進行了更深入的試探性進攻。他發現山坡上的敵軍似乎並不特別的在於主陣地線的防禦,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後退與撤退。
“就算這周圍的山上並不是特別理想的工事作業土壤,一個人一個月的時間也完全足夠完成三四丈有餘的有被覆的完善坑道了。可是敵人的百萬大軍在對抗我們的時候顯然不需要每人三四丈有餘的坑道來進行防禦,那麼就有大量的冗餘來與城內的敵人連成一體。”王光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分析:如果可以動員幾十萬的人力,實際上幾個月內就能形成龐大的坑道工事網絡。
古代一些超級工程往往需要幾十萬人一代人的時間,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石料乃至一些特殊木料的開采運輸與加工實際上比一般人想象的要複雜的多,需要在這方麵付出巨大的工事。同很少使用貴重石材木材的進行土工作業完全可比性。
一直不言的張海似是思索著什麼。張海曾經是新軍主力部隊軍事體係的開創者,可是對於新式體係下的作戰對抗卻研究的並不多。因為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敵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意識或能力。如今的張海對於戰役指揮和火力運用方麵也其實有了一些的悟性。
在劉洪濤不在的情況下,其實也並沒有幾個弟子在這些方麵明顯超越張海本人。
“敵人的情況我們已經掌握了個大概,那麼說說看這次前所未有的攻城作戰有什麼大致的思路吧!”張海忽然說道。其實張海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隻是並不確定。
中央集群各旅和旅以上的軍官將領們雖然沒有幾個人有特別突出的指揮天賦,不過好歹也有了不少的實戰經驗,倒是沒有出現冷場的情況。
王光的看法是暫時不發起全麵進攻,柳香也讚同這點。在劉洪濤所率領的左路軍已經兵鋒指向西麵的奧斯曼帝國,右路軍的兵鋒也向北掃去的情況下。中央集群的下一個比較重大的作戰任務其實就會是到了泰西一帶才會有的了。因此到了此時,完全有經曆也有時間對敵軍展開為期至少三個月的圍困戰。
因為跟隨中央集群的工匠有不少,還控製了波斯的不少地方;在這三個月的時間內,完全可以用現有的幾萬優秀工匠,大量可以從事兵工勞動的炮兵及工兵部隊,並利用一些當地人進行一些更為簡單的勞動來讓整個部隊充分恢複全副武裝的狀態,並且還足可以生產出大量的鉛製或石製的炮彈乃至備用火炮;
這樣:就可以在一個月到幾個月後對伊斯法罕城進行一次規模空前的火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