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陽親參與搬運彈藥的表率之下,全旅的大小火炮終於部署在各隊的前沿並展開了火力。早已在每門炮的炮管中填裝有近二百枚輕霰彈的炮兵一次就把近萬枚彈丸發射了出去。各個步兵營的隊屬炮兵連也把早已準備好的銅鼎炮針對四麵八方雲集過來的敵騎展開了猛烈的射擊。
兩萬餘枚輕重霰彈還有天上射下來的兩萬餘支火箭在一瞬間就殺傷了兩多名來敵並讓更多數量的馬匹倒了下來,可所起的作用也僅僅是在那人馬的海浪之中掀起一些血染的浪花而已,並沒有影響到那些決戰之心堅定的土耳其人在進攻之前的最後整隊準備。這讓秦陽不由的感覺到一絲詫異,因為在通常的情況下這樣的火力準備就算不能打退這個規模的對手,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的遲滯敵軍的進攻從而為炮兵火力的繼續展開而開辟更多的機會。
可是言前之敵的這種表現,似乎就是在當年最為強大的後金軍隊中也不曾見過。做到這點兒,顯然不是單憑恐懼與仇恨就可以的,這支騎兵隊伍也有可能是南征北戰之後新軍主力部隊所遇到的最為強悍的一股勢力了。
秦陽所率領的步兵旅不是名義上的“暫編第五師三旅”,而是在新軍之中地位僅次於獨立近衛部隊及第一旅的第二旅。也就是劉洪濤當年率領的主力部隊。也正因為如此,張海才有勇氣把這支部隊安排在最南路承擔最為艱巨的任務。
在危急的情況下,各營的官兵也在圍攏的土耳其人先鋒騎兵剛剛發起試探性突擊之前就展開了比較密集的隊形形成空心方陣以應敵了。
當然:新軍主力部隊的這個所謂的“比較密集”是相對於自身來說的,如用冷兵器時代或這個大多數地區還處於冷熱混合時代的軍隊來說,仍然相當於一兩萬軍隊才能擺出來的大陣。四麵防線每一麵都連綿裏許左右。
猛烈的炮聲在大概半分鍾有餘之後繼續接連不斷的響了起來,這個時候敵軍的大股部隊也已經逼近到半裏左右的距離上了。中重火炮所發射的炮彈就是部分近失了一些也形成有效的跳彈飛入了敵群之中,而掠過土耳其人騎兵大隊前排的炮彈也絕大多數都落入後隊之中。
四十八枚實心彈炮彈及近萬枚霰彈在很短時間內又打到了將近兩千名來襲的敵兵,然而這猛烈的炮擊似乎仍然對這些土耳其人沒有太大的影響。人馬構成的血肉胡同很快在衝擊中愈合。炮兵們在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快速的拉動著炮身退到人牆的後麵去。
因為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土耳其人像以往那樣,在有效射程之外的最大拋射射程上就展開了密集的箭雨,這看起來似乎讓對麵的新軍官兵一陣忙亂,更是有不少人跪倒甚至臥在了地麵上。這種局麵也讓承受了不少打擊的土耳其人感覺到一似興奮:似乎這些“東方惡魔”並沒有傳聞之中那樣強悍。
當做為先鋒的土耳其騎兵逼近到百步左右距離,並要用火器展開嫻熟的馬上射擊的時候。連成一線的白煙卻從當麵連綿不斷的飄了起來,並且看起來如同源源不斷一般。
選訓優良又經曆了不少作戰的新軍第二旅官兵沉穩而嫻熟的展開了燧發排槍火力,步兵們在不過十幾秒種的時間內就把三支填裝好彈藥的五管燧發排槍中的子彈打了出去。而幾乎與此同時,炮兵們也沒有閑著。在很難展開有效的炮擊或者說這麼做殺傷效率不夠高的時候就如同步兵們一樣利用早已填裝好的燧發排銃向逼近過來的敵軍展開了最為猛烈的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