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人造船業的中心,在馬爾馬拉海至伊斯坦布爾附近的海域一帶時刻停留著規模不小的船隊。有民船也有大量軍用艦船。
新軍抵達這連同大西洋的水域之前,就是張海的印象裏也曾覺得這距離歐洲比較近的土耳其人文藝複興時代一定在各方麵的近代化程度上高出東亞一籌,造船也不會例外。
可是當負責偵察的熱氣球升空兵用望遠鏡仔細的看到那些土耳其人的船隊的時候,之前的憂慮一下輕了不少。
雖然距離很遠,不過有著豐富經驗的空中偵察員們也大致能判斷那些船的型製和大小.土耳其人的船隻大多是一些連福船都不如的槳帆船。隻能說在槳帆船這個方麵,土耳其人相比明或許強不少,然而這些船中似乎就沒有多少適合遠洋航海的,比較大的也不過民料八九百料折合二百噸左右的級別。在航海技術上,土耳其人明顯的落伍於西方了。當年同荷蘭人交過手的張海知道:這種槳帆船即便各方麵的性能和規格完全不差於同規格的帆船,在防護水平和火力安排上也會明顯遜色於西方軍艦。不會有多少的剩餘空間和船體堅固度用於安裝有威力的火器或是專職的戰士,在火力和機動性上明顯不能堅固。憑借這樣的水師居然沒有像當年的大明那樣被西方人航行到家門口挑事。不得不說這和伊斯坦布爾附近的海緣地勢有很大的關係了。
土耳其人的船隻雖然不適合水戰,不過似乎在登陸運輸方麵多少有些獨到之處。上百料的船隻可以隨意的靠近到岸邊的很近的地方。地麵上土耳其人潰敗下來的殘兵騎著馬匹分奔到船隊比較聚集的一處海灘附近。
這樣,在伊斯坦布爾海峽以東的一處灘頭就形成了以百餘艘百料到八百料左右的土耳其人戰船為核心,連綿四五裏、縱深不過六七十步左右的蜿蜒曲折的灘頭陣地。
上百艘土耳其人船隻上大約有萬餘名水手和士兵,也都以重火器擺開了陣勢隨時準備應對新軍精銳部隊的挑戰。
按照已經撤退到船上在遠處觀戰的穆拉德四世的看法:就算那些新軍主力部隊再為強大,在海灘上依靠水上船隊的強大火力也是可以有效抵禦來襲之敵的威脅的。因為那堅固的船體可以抵禦絕大部分銃彈和霰彈的攻擊,對於陸上的敵人來說實際上相當於可移動而難以攀越的堡壘。可以毫無顧及的展開射擊,而敵人的鎧甲再為精良和堅固,恐怕在那些船頭之上火器手們的重火繩槍開火射擊之下不死也會被打的傷殘。
就這樣,在新軍主力部隊逼近到距離殘敵盤踞的海灘大約二百步到一裏左右距離上的時候,停泊在海灘之上的土耳其人船隻上的重火繩槍手與炮手們就開始展開了射擊。因為在停泊的情況下有陸地為支撐點,在不算太大的船上將人員集中在東側的一邊也無需擔心船體失衡。萬餘名土耳其人的船隻猶如連綿數裏的堡壘,不斷把重霰彈和重火繩槍彈打了過來。在接近一裏遠的距離上這些猛烈的流彈也能飛濺起陣陣的土花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