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草原交鋒(一)(1 / 2)

李少華率領的大軍在歐亞大草原西部的夏季來臨的時候,經過長途的行軍終於逼近了烏克蘭,依據外情部提供的一些信息還有當年從聖主張海那裏得到的一些了解。李少華認為波立聯邦乃至波蘭王國是一個刺頭式的自大國家。

這個久戰之地的聯邦國家可能比此時的俄國更為野蠻、但也必然更為無知與自大,隻要自己的大軍對他們稍加挑釁,這個國家就可以能對遠道而來的己方投入重兵。這樣以來,就有利於己方給予這些自大的貴族們以摧枯拉朽的打擊。

然而不論是張海本人還是李少華,都對波蘭不知不覺的帶上了一層有色的眼鏡。波蘭固然是一個不多見的分權文明社會,可也不是所想象的那種“共和國”。這個國家的人雖然有這一絲軍事貴族式的自傲,可也因為經常要在這個“四戰之地中的四戰之地”生存,國際視野受到很大局限卻要更廣一些。就像當年主動聯絡明王朝的土耳其人一樣。不少的波蘭貴族乃至國王對那遙遠的東方一個從文化傳統到政治製度都完全不同的國家沒有太多的偏見,反而充滿著神秘般的敬畏。

在這巧合的年頭,此時剛剛登基不久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也是一位優秀國王,自幼就精通德語、意大利語和拉丁文。也正為瓦迪斯瓦夫四世自幼表現出來的才智,他並不受什拉赫塔們的歡迎。很多人都覺得這樣一個國王上台會對某些人的利益帶來威脅。在鎮壓了某些人的起義之後瓦迪斯瓦夫四世的地位才得到初步的鞏固。

近幾年來,他努力的試圖了解來自東方的文化,並且用並不算太長的時間就初步掌握了荷蘭口音的“新朝白話”,可是越了解有關東方那個新生王朝的曆史,就越來越覺得神秘而不可測。

此時代的歐洲崇尚騎兵,對火器的認知並沒有後世很多人那樣高。瓦迪斯瓦夫四世一直不相信新軍主力部隊是在沒有多少專業騎兵的情況下就單憑借步兵火器來做到這一點。

不論是波蘭貴族們還是瓦迪斯瓦夫四世,都並沒有對最近讓整個歐洲都風聲鶴唳的新朝遠征大軍有怎樣的輕視。

在議會,他極力的說服眾人要有危機意識,至少投入四千翼騎兵為核心的四萬主力以大致相當的兵力同新軍主力部隊交戰。

不過雖然這些波蘭人讚同至少需要對等兵力才能擊敗來敵的看法,卻並不認為需要投入四千翼騎兵之多的兵力。這並不是輕敵也是一種畏懼。不超過千人的翼騎兵的損失是波蘭人可以接受的,然而一次性損失幾千翼騎兵卻可以讓整個波蘭陷入全麵被動之中。

因此在俄國的主力開始南調跡象的時候,波蘭人最終準備迎敵的兵力為九百名翼騎兵、五千動員貴族及一萬其他性質的各類公民騎兵,再加上花費了不小的代價才最終說服的哥薩克出動兩三萬人馬參加這次試探性的戰爭。

十年前挫敗土耳其人的戰爭,這個規模的兵力就最終挫敗了奧斯曼帝國包括十餘萬騎兵在內的近二十萬人馬。而麵對據說是四萬多步兵行軍速度與作戰方式一樣的敵人,不少波蘭貴族甚至認為這場試探性的交鋒就可以戳穿那個神秘過度的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