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東歐決戰(七)(1 / 2)

就在李少華所率領的北路軍字空前的危機與強敵麵前苦苦支撐的時候,伊斯坦布爾海峽海邊的新軍南路主力在正在緊鑼密鼓的休整。擁有精良技藝和豐富經驗的工匠們正在改裝或者試製著火器,而普通的戰士們則在試製著各種彈丸、利用在奧斯曼獲得的資源修補著鎧甲。更多的人則開始在這距離黑岸不遠的岸邊進行土工作業、修建著一些適應新軍主力部隊的獨特工事體係與城堡,做為“控製西方”的一個重要戰略據點。

起初不少人主張利用海峽西麵伊斯坦布爾的城防,但因為新軍主力部隊麵對整個西方並沒有絕對保證製海的能力,尤其在大部隊轉移的情況下,這個方案還是放棄了。

幾萬人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構建,不同於這時代的一種完善的築壘地域開始漸漸形成。不僅僅有帶有被覆的塹壕、還有不少地下防禦體係。這不比解放戰爭時期的石家莊或者朝戰後期聯合防禦陣地遜色多少的新式工事如果按照後世的標準來說:在完全使用人力而沒有多少機械和炸藥的情況下至少也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工,這可不是什麼臨時堅固陣地。不過新軍主力部隊畢竟還不是現代軍隊,防守的情況下因為遠遠遜色於現代軍隊而需要更密集的兵力來進行防守,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減輕了工事修建方麵的壓力。

張海與身邊的人在進行了大半個月的忙碌之後則逐步開始輕閑起來。因為這西征路上的不少經驗總結及之前大戰中的各種奏報處理與軍情研究都已經解決的差不多了。

經過張海與劉洪濤等人仔細的研討:已經決定在六月中旬第三輪兵工製造品完工之後,就迅速率領中路集群及先鋒旅主力渡過黑海北上烏克蘭。

在整個新軍主力部隊的力量體係中,南翼的權重明顯過大、而北路的壓力更小了。可實際上麵對的對手,卻明顯是北路集群的壓力更大。這使得張海甚至覺得在解決完波斯與哈薩克地區的敵軍之後閃擊奧斯曼是一個錯誤。

如果新軍主力部隊在拿下伊朗之後主力向北跟隨李少華的北翼集群直麵東歐各路對手,可能的風險顯然會最大限度上的減少。

當然在張海的心裏:此時也為時為晚,隊伍在夏季起程,至少也有半年左右的時間攻略西方,雖然不敢保證年底之前盡全功,可能會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了。

在這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駐守在伊斯坦布爾的新軍先鋒旅除了清剿土耳其人的殘餘勢力外,還同從歐陸集結過來的奧地利人及西班牙遠征軍進行過幾次陸上交鋒。近衛先鋒旅以壓倒的優勢取得勝利,但是因為之前交手的一些經驗,更注意在戰鬥中對這些敵軍的評估,這也使得張海對此時代的歐洲軍隊脫離了猜測的範疇,而有了更多的了解。

憑心而論:在遠征歐洲之前的時候,張海對於此時代的西方總是有種莫名的高估。尤其是當年遠征美洲的經驗還有同荷蘭人交手的經驗,更是讓不少新軍主力部隊官兵都覺得此時代的歐洲軍隊是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