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東歐決戰(十二)(1 / 2)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再一次得到新軍南路主力部隊以急行軍騎馬趕來,並不惜放棄大部分船隻趕來的時候再也坐不住了:“我們必須立即撤退了,至少先撤退一段距離看看情況再說。隊伍明天早上一開始就準備出發吧。另外,要盡可能的加派人手加大以南方為主,各個方向的偵察警戒了。所有的新式騎兵也都派出去吧!”

“我聽說南來的之敵也就幾千人而已,在不經過休整的情況下,他們有可能立即投入戰鬥?我軍主力要是趁此機會。。。”

“不要在做這種妄想了。之前的戰鬥你們難道沒有見到?這種精銳的新式部隊在交戰中根本不需要多少體力的。而足夠的戰鬥力也使得他們對隊形的依賴沒有傳統部隊那樣大。。。”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俄軍大營的外圍敵襲的信號接連不斷的響了起來。

“準備戰鬥!各部做好防禦準備!”輪休的軍官們急促的戰起身來投入到依托塹壕的防禦中。經過這些天來見識了全新的火器作戰方式,俄國人與波蘭人也開始修建了不少這種並不突出於地麵太多的壕溝與堡壘工事。

至於在外麵放哨的遊騎,在第一波夜襲之中就被消滅了數以千計,殘餘的以最快的速度紛紛向剛剛修好沒有多少日子的堡壘退過來。

明末的明軍有“夜不收”的說法,這是害怕少量精銳的建州人就能帶來嚴重的危害。不過此時同歐洲各國競爭了許多年的俄國在避免這方麵的危險上已經有了諸如暗語、同番號接受等很多辦法,特定位置集中等很多辦法,並不太過擔心這些方麵的問題。

張海率領的一千名左右的近衛部隊精銳再一次重新要麵對數量占據數十倍優勢的敵軍,不過有著豐富夜間作戰與演練經驗,從裝備到素養又遠高於對手的近衛部隊精銳在夜間顯然有著巨大的主動權,竟然以千人左右的兵力就從外圍連綿十餘裏的戰線上將六萬餘人的俄軍部隊壓製的隻能依托工事進行防禦。

不過,在經過了最初的慌亂之後,一些俄軍將領也開始發現黑夜裏從對麵襲來的箭支或是射來的火力似乎並不怎樣密集,敵軍在夜間或許精銳而強悍,但似乎並沒有充足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下米哈伊爾也同意以預備騎兵為核心,射擊軍和弓箭手中選拔出來的精銳為後續,試探出外圍的情況。在冷靜下來的時候,大多數俄軍將領也都開始相信外麵的敵軍並不多。因為如果是規模龐大的敵軍展開夜襲,僅僅聽聽地麵上的動靜就能略知一二了。

因為行動的人數本來就不多,跟隨在張海身邊的貼身親衛也隻有以宋子悅為核心的十來名官兵,而其他的親衛連戰士則負責兩翼百步以內的安全並進行警戒。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異常,這些親衛連戰士也要如同其他的近衛部隊精銳一樣參加對敵軍的作戰任務。

原本的時候,張海以為用這麼少的兵力麵對強敵,必然會在清理敵軍外圍的時候就需要展開一場惡戰,可卻沒有想到這麼快的時間就逼近到敵軍大營的核心,也沒有想到這些俄國人的進步與學習能力竟然這麼強,很快的就徹底的改變了麵對新軍主力部隊的防禦原則,也學會了相對鬆散且有縱深的防禦陣地,以及以地下戰壕和工事進行防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