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重新整編(1 / 2)

基輔附近的決戰結束後的第二天,新軍精銳先頭部隊的後續力量才陸續的抵達並彙聚起來。當新軍近衛精銳的兵力重新達到萬人左右,並且有上萬名原北路集群的官兵們利用繳獲過來的無後坐力定裝線膛抬炮重新武裝起來的時候,就是尋常的戰士也開始明白:隊伍雖然以及身在險地,卻已經安全起來了。不論是那波蘭的精銳騎兵還是那西班牙人模仿新軍主力部隊所建立起來的部隊,都不可能給這兩萬神箭隊官兵或是使用線膛火器的精銳以任何威脅了。

張海卻沒有像過去一段時間那樣清閑下來,而是抓緊時間忙碌著有關這些繳獲過來的新式火器的訓練,並測試這些火器的彈道性能與射表,甚至利用暫時數量並不算多的隨軍工匠改進這些火器的瞄準裝置.

“李峰沒有皇城兵工那樣的組織條件和人員水平,生產出來的定裝線膛抬炮似乎比我們的後裝線膛炮在精度上差不少,一裏左右的距離上,就是固定起來進行調試,也有不少炮彈是脫把的.”測試完這些武器後,北路集群傷亡損失並不算特別大的第九暫編師師長周明不由的歎道。在他的心目裏,是希望這些換裝後的官兵們是可以達到像神射手隊伍一樣的水平的。

“這種精度就已經足夠了。”劉洪濤卻並不以為意。三百分之一不到的理論精度水平雖然和新軍主力部隊那堪比神箭手一般的線膛火器有差距。但實際上因為這種火器的發射方式不需要射手承受巨大的後坐力,對於選訓不那麼突出的官兵來說更加有利於實戰發揮。在對手沒有強有力的反製火力的情況下,能夠把大部分彈丸打到人牆靶附近的範圍,這實際上就已經能夠滿足基本實戰所需了。

“敵人為了進一步強化戰鬥力,戰鬥部隊幾乎平均每人都裝備一門類似的後膛身管,目的是利用已經填裝好的火器像我軍那樣在短時間內就形成有效的火力輸出。可是在我軍看來:繳獲到的這九千餘支還算堪用的後膛炮管和三千餘支炮筒完全可以武裝兩萬人左右的隊伍了。敵軍的那些定裝臼銃雖然對我軍的作用不那麼明顯,可歸根結底還是有些作用。這樣一來:我軍各部隊至少可以有九到十個旅戰鬥群的步兵部隊可以用這些定裝線膛抬炮武裝起來。如按照三分之一的配備比例,則可以極大的改善各部隊步兵的火力能力了。”

劉洪濤的這些話讓原本第九暫編師的周明失落不少,可是當仔細回想這過往以來的一些戰鬥的時候,卻也大致明白劉洪濤及張海等人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了。

如同當年的超輕臼銃一樣,精製的四聯或五聯燧發排槍也在新軍主力部隊建國以來的衝突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論是遠征美洲還是征服日朝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在對付中原周邊之敵的時候,這種口徑並不算大彈丸的戰前填裝好彈藥的待發火銃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新軍主力部隊精良的黑火藥和精工細製的彈丸模具和槍管保證了雖然他是早期水平的小口徑火銃,卻可以給亞洲的絕大部分對手以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