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華沙之戰(1 / 2)

在新朝十年的夏天,中西歐各大國雖然感覺到了壓力與緊迫,但好歹還有時間擴軍並準備應敵,而此時的波蘭人卻已經要直麵新朝遠征大軍的兵鋒了。各個貴族們的領地上都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動員。曾經遭受過重創的翼騎兵隊伍在重新補充了不少退伍不久的人員後重新擴充到了三十個連隊四五千人左右的規模。可是能夠投入到華沙保衛戰的波蘭軍隊各路人馬的機動部隊卻也僅僅隻有十萬人不到的兵力,還不如新軍遠征部隊的數量.動員效率如同曆史上17世紀中期一樣可憐.

做為一個人口堪比西班牙本土及英國之和的國家,波蘭人的動員效率在危急的情況下也是顯得那麼低下,過於超前的民主製度終究帶來了惡果。誠然,波蘭人幾乎如同一些理想的自由主義者們所期望的那樣,是全歐洲最熱愛私有產權和自由主義、最反對東方式專治與強權的民族。甚至到了蘇聯時代社會主義傀儡時代還能爭取到諸如民國一樣的土地私有化加土地自由交易權,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一朵奇芭。

波蘭民族還是一個有著強烈公共意識的民族,就如同後世的團結工會一樣,達到了必要的政治目的就自動的銷聲匿跡,衰弱到退出重要政治舞台的地步。

可是理想的民族品質和對自由主義個體主義的崇尚乃至一切深刻的哲學解釋,都不能解決人在麵臨戰爭威脅下根本上的趨利而避害的本能。

當貴族的仆從不再是奴隸,而是擁有投票權的公民,在沒有足夠擴張利益的情況下就必然如羅馬後期的公民一樣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在戰場上甚至不由自主的消極避戰。

正如後世的美國也是一個崇尚自由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國家,還是一個崇尚武力和熱愛武力的國家。連包括火焰噴射器在內的一些軍用支援武器都可以民有,維持全球較高水平的軍費開支也從來沒有多少民眾反對。可是大多數普通人卻根本不能如同自由派哲學家們所期望的那樣,既主張個人主義,又不會因此而造成趨利避害的膽小與懦弱。美國人很幻想人人都能成為英雄,就向從一戰後的《一個人的戰爭》那種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英雄。可是從兩次世界大戰到朝戰越戰,如果不算國力堆積起來的優勢炮火,隻算槍戰傷亡比,麵對德軍日軍美軍越軍沒有一場不處於下風,直到80年代的技術革新之後單兵裝具上有了全麵的進步,才在麵對落後國家武裝時改變了這一麵貌。

在一部分波蘭“積極分子”遠離家鄉麵對強敵英勇出戰的時候,更多的人卻隻想以“守衛親人”的名義逃避戰爭義務,在不少次集中兵力的襲擾遭受挫折之後,一些在戰前勇敢而積極的人見識到了強敵的強悍火力戰力之後也開始退縮了。

“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在麵對暫時不打算執行全麵占領政策的“重點進攻”的時候,顯現的那樣的無力。此時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卻明白別人可以在戰爭中苟全性命,特別是那些並不知名的人,而自己卻不行。波蘭民族難以承受一個妥協而投降國王。斯特凡恰爾涅茨基成為在華沙唯一一個可以倚重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