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決戰萊茵(一)(1 / 2)

新朝十年八月七日,當劉洪濤與王光率領的隊伍從東南方向上歸來,楊波和馬千矚所率領的兩個暫編師也比較順利的突襲了歐洲中西部第一個大城市漢堡並取得豐碩戰果,攜帶著不少車馬歸來的時候,張海就立即下達了主力部隊出征的命令。

劉洪濤對於張海的決定並沒有什麼異議。舊曆史八月已經是入秋時節了。秋天在中原內陸不少地方其實如同春天一樣短暫,當夏季的暑熱剛剛消停兩個月左右的時候,冬季就會到來。這西方之地同中原大有不同,尤其由東向西的時候變化很明顯。但莊稼成熟乃至時不時還會有降雨的季節也大致是在秋季。這就決定了在這一代,秋季交戰依然是最不會在就地給養和水源等方麵出問題的時代。

這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按照戰鬥安排:如果隊伍不立即展開一路向西的進攻行動,比如在兩個月之內攻破西班牙腹地,那麼就會麵臨在冬季進攻法國與西班牙邊界附近山嶺工事的問題,變數就會增大。

因此當大軍會師之後,隊伍很快就展開了向西的征程,因為全軍出發的時候攜帶的車馬輜重不少,就算這歐陸腹地的交通條件明顯比中原好了不少,馬力和就地放馬也比在亞洲不少地方方便許多,馬車的長途前進速度還是隻能保持同步兵常行軍差不多的速度,每日大概七十裏左右的距離。

大軍在展開向西進攻的路途中並沒有再決定向以往那樣抄掠各地,而是集中兵力展開向西方向的進攻。

在這個時代,戰略情報偵察還處於很初級的水平,即便是很早就重視有關西方遠期情報資料偵察的新朝外情部也是如此.最一開始的時候,新軍主力部隊在出征前的目標是萊茵河畔的重鎮科隆.這座德國境內此時的第二大城市是德國兵工和科教方麵的重心,在渡河之後也能直接而迅速的攻略法國北部重地。

但是當外情部偵察到的情況越來越多的時候,中歐境內的進攻方向就重新進行了調整,同時也讓張海回憶起了一些前世的印象。富爾達、法蘭克福這些有關冷戰概念耳熟能詳的東西張海曾經並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甚至不知道這些地方在德國的什麼地點。不過在此時外情部已經依據這些日子以來的消息盡可能的完善了有關中西歐一帶的戰略地圖甚至行軍沙盤,讓張海也有了一些概念。從地圖上看:富爾達至法蘭克福一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它們位於萊茵河上遊,一方麵對下遊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一點在工業時代的戰爭中不明顯,而在此時代的戰爭中卻很明顯。

另一方麵:渡江河作戰、江河的寬度會形成很重要的影響。對於二戰結束後冷戰中前期機械化工具尚不十分充分的蘇聯來說,萊茵中上遊就是顯然的最重要突破方向。更別說回避西方國家聯軍海權機動性優勢所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