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我們會師後在同聖主還有外情部的人商討吧。”劉洪濤也算是個冷靜的人,雖然很多時候都是獨立領兵承擔重任,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劉洪濤更知道相對靠譜情報的重要意義。在無法獲得有關西歐聯軍和周邊海域的一些確切情報和信息的情況下,有效的戰略決斷是很困難的。
執行追殲任務的獨立旅戰鬥群最最快速度展開的騎兵追殲距離並不算遠,算上張海等人主力部隊所集中兵力的地方本來的差距,也不過兩日步兵常行軍的距離而已。
因此在新朝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決戰日後的第二天,張海所率領的規模龐大的隊伍還是同李峰所在的近衛部隊彙合了。
在得知了明確的消息之後,張海的神色不再有以往的那種沉重和壓抑,而是多少有些輕鬆起來。就是多數新軍遠征部隊官兵也是如此。
這場在富爾達以西兩地先後展開的戰略決戰,新軍主力部隊集群以不到萬人左右的傷亡損失殲滅了包括四萬西班牙新軍在內的近二十七萬敵軍,其中擊斃和戰場處決近半數;三四十萬西法聯軍大概最終隻有七八萬人突圍,不論如何來說都是一場有決定性意義的大勝。以張海得到的情報和消息來看,這場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歐聯軍同新軍主力部隊之間的力量對比。
在這場決戰之前,數以百萬計的歐洲聯軍在真實的火力消耗戰中最多隻有新軍主力部隊一兩成左右的實力。他們隻能起到炮灰一般的消耗作用。但那規模多達數萬並且頗有戰鬥力的西班牙新軍卻是遠征部隊的心腹大患。在總實力上雖然遠征部隊的十幾萬人依舊占具優勢,並且按照後方傳來的消息在幾個月後還會有新的援兵抵達,可是對嶄新火器時代的戰爭已經有所了解的張海知道:在新的時代,占有力量上的優勢並不等於能擊敗甚至殲滅對手。線膛火器時代防禦中的優勢和消耗性的特性,其實已經與過去的傳統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根本不同了。
而在這一仗結束之後,敵軍的新式部隊從七萬減少到考慮新增的情況下最多四萬,而己方的力量經過這一戰至少提高三四成左右,雙方的力量對比就已經發生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改變,隊伍的勝算已經變的很大了。
更別說從現有的消息來看:見識過閃光火箭的敵軍其實已經被短時間內全殲而根本沒有多少人逃脫,這就意味著隻要消息保密的好就不會有多少人逃脫。
張海見到劉洪濤之後,還是對劉洪濤鄭重的說道:“過去我們的新朝在很多方麵管的太嚴,其實我這樣做,也隻是不希望隊伍在建國後的十年之內戰鬥力就有嚴重意義上的滑坡。這一次我想好了:等這次西征的戰事結束以後,如果對於像你這樣的功臣,還有很多在西征作戰中取得於新朝決定性功勳的官兵們。我們像過去的一些政權的做法那樣封官並給予爵位,甚至是像這些歐洲人過去的做法一樣給予必要的領地及政治權力也是當之無愧。同那些舊朝之流所建立的功業根本不是一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