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進行了一年征戰的新朝遠征部隊主力在地中海海邊進行休整的時候,遼闊的東歐大地則進入到了比東亞大多數地方更為寒冷的冬季。夏季裏波光粼粼的伏爾加河早已堅硬的大部分地方不要說會對過往的行人構成危險,就是用鋤頭開鑿都未必能輕易鑿開那河麵上堅固的堅冰。
此時的俄國還遠遠不是近代工商業經濟開始逐步發展,並開始進入“矛盾突顯期”的近代沙俄,居民們為了節約糧食和減少牲畜死亡會和冬季中原北方百姓一樣選擇“貓冬”,可是在這西曆一六三三年的冬季,卻有更一隊又一隊的人馬乃至看起來並不算富裕的青壯平民聚集起來趕到特點的地點接受“冬訓”。
其中不少的人和馬匹因為那刺骨的寒冷倒斃在那冰凍河岸上。時不時響起不少人的咒罵聲,與此對應的是那一張張堅韌而又麻木的麵孔。隻不過當寂靜下來偶爾有歌聲響起的時候,負責管理這些人的少數看起來神色還算是好一點兒的官兵們並沒有製止。
“看三套車飛奔向前方在寒冬伏爾加河岸上,趕車人低垂著他的頭憂愁地輕聲歌唱,乘車人問那年輕的車夫為什麼獨自憂傷,為什麼深深地歎息歌聲中充滿淒涼。。。”
沒有人知道這首歌是從哪裏傳唱起來的。那沉重而憂傷的歌聲,怎麼看都像是如同戰敗之後的哀號一般,又或者是訴說苦難的命運,似乎是有敵人在故意散布謠言一般。最初的時候不少進行動員的貴族手下們花了多日時間來徹查這如同“謠言”一般的民謠源頭,但卻最終無果而終。
當然,也有更了解底層的一些軍官對此並不以為意,因為很顯然的情況是:這能夠釋放苦難情緒的歌聲似乎對隊伍的行軍和整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並不像是那東方傳說中的“十麵楚歌”,而是像是烈酒一樣明顯的改善了人們的士氣。
對於不少的人而言,那些看似信心十足的亢奮戰歌實際上效果並不好,尤其是對於那些本就不知道為何而戰或少有人知道為何而戰的軍隊來說,反而是一些能釋放情緒的歌曲的效果更為突出。
“沙皇投降了!有些懦弱的人們投降,然而我們卻沒有投降!上帝的土地絕不允許那些凶殘的異族教徒奴役和染指!”
“我們絕不能再一次陷入韃靼人的奴役與征服之中!”
這些的話自然是對那些身為軍人世家的骨幹們講的。
河岸的兩邊不少地方,自發聚集起力量的貴族們正在對那些從平民新招集的士兵和新升人軍官的士兵們,並試圖讓這些人完成脫離烏合之眾範疇的第一步:認識身邊的人、認識編製、認識旗號。大部分的身上隻有皮衣而沒有鐵製的鎧甲,當然一些精兵也沒有。在這樣的天氣之下,鐵甲甚至是一些鐵兵器在不小心的情況下都有可能造成凍傷的結果。手中隻有製作比較簡單的短矛。
見到不少人的目光中並沒有信心,不少參加過大戰的人們開始有些違心的講解著有關那東方強敵的一些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