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羅斯托夫據點附近的戰火在南俄大地各個地方都不停的上演著。
除了少數時期的個別名將外,俄軍不以軍事貴族們的指揮能力而突出。或者說除了普魯士以外所有軍事貴族旺盛的國家,包括有武士傳統的日本,在軍事指揮方麵都比崇文抑武的宋明軍隊最多略強一些而強不了太多。俄軍也不以強悍的戰鬥力表現而突出,沒有波蘭或瑞典又或者奧斯曼新軍那樣精兵,然而卻有著農耕化民族深藏在深處的任性,還有民眾對民主化政權堪比漢人一樣的服從。這些內在文化上的優勢使得俄國最終征服了周邊諸多桀驁不馴或野蠻或團結而開化的強手。在麵臨巨大民族危機的時候,也表現出了民眾對於政權或主動或被動的極大協同能力。
新朝並沒有傳統王朝那些弊端,但相比連獨立戰役單位和建全中高級軍隊建製都沒有的少年義勇軍來說,卻一樣在最初的時候陷入了被動的戰爭泥潭之中。如果不是軍事化的義務教育賦予了這些少年們至少超過尋常軍隊的戰鬥表現,外加有領先這個時代技術水平的輕炮兵,很可能在最初的時候就會陷入巨大失敗。
在入冬後的不到一個月時間內,第一批入進入南俄的少年義勇軍各營官兵在最初的攻勢中累計有多達五六個營群遭到殲滅性打擊,十餘個營群遭到重創。傷亡損失超過萬人,多達幾千人被俘虜。不過懸殊的基層戰力差距並沒有讓俄國在本土抗戰中所擁有巨大優勢轉化為最終的勝勢。就像朝戰最初入朝的誌願軍一樣,優秀的中下指揮能力使隊伍經常能贏得開放戰線下對美軍優勢的戰術態勢,可是後勤、彈藥、乃至火力等方麵的匱乏卻終不能將優勢的戰役戰術態勢化為大的勝利。最好的態勢下殲滅一倍兵力的美軍往往要付出一倍半至兩倍半於敵的代價,自身在戰區又沒有抗戰國軍對日軍那種層次的兵力優勢的時候,終究因為傷員和彈藥供應的負擔而失去主動。
在把第一批進入南俄的八十多個少年義勇營營群的壓縮至羅斯托夫附近方圓五十裏左右內的區域的時候,俄軍動員全國之力與十數萬兵力的反攻也在付出了四五萬傷亡損失代價後達到了頂點,並沒有意識到當新朝少年義勇部隊兵力收縮後一場巨大的危機正等待著通過一係列慘烈的勝仗的俄軍。
在得到來自北方的敗報之後,伊朗薩法維王朝境內一直肩負清理殘敵任務的第三暫編師師長王新盟以最快的速度率領四千左右規模的先鋒部隊在南俄戰役展開後的不到一個月內就趕到了黑海東北新朝少年義勇部隊雲集的羅斯托夫附近。隻所以隻能帶四千多人不大一個滿編旅群的力量,實際上同當年新軍精銳部隊基輔決戰的時候原因類似。在攜帶不少馬匹的情況下,水路的運力終究是有限的。奧斯曼或薩法維雖然也是古老文明地帶的大國,但是在經濟與物力上卻根本無法與此時的西歐相比,甚至不能跟運河與長江下遊的中國核心地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