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未來兵製(二)(1 / 2)

張海前世看過一本有關海南的架空小說提出過“力量分級”的概念,也就是說對於統治層的安全來說,少數精銳與大量常備部隊以及部分輔助部隊的三級結構最為合理,在武器裝備已經對這個時代有代差的情況下。過於先進的武器裝備特別是線膛化的單兵或雙人武器應該要盡量避免推廣。起初的時候對於這樣的思想張海並不以為然,那趙宋就沒有搞這套,而是常備部隊為絕對主體,打壓諸如牙兵牙將這種精銳。反而在政權穩定方麵起了相對好的效果。那種少數精銳反而會萌生出類似奧斯曼近衛軍那種軍事貴族共治的野心。不過經過這麼長時間身為君主的經驗,也感受到了新朝與舊朝的巨大不同。首先是監管能力依靠一般君主所不可能具備的神化色彩與威望乃至一些特殊手段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其次十萬人的“近衛軍”不同於數百幾千人串聯成本更低的“牙兵牙將”。

而且也感受到了即便是擁有強大管理能力和凝聚力,遠非舊式王朝可比的新朝,也有一些天然的組織能力邊界。比如說如果國有企業體係的規模擴大到百萬甚至幾百萬人以上,那麼基層的管理水平就必然會降低。政府總階層的規模擴大到上百萬,區域擴大到上千個縣,並且還要讓政府從事一些涉民涉經濟事物的管理。那麼腐敗現象就根本不可能避免,隻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

這是是“樹業有專攻”想法的來源。這二百萬左右規模龐大的“新朝紅軍”,按照曆史上18世紀中葉歐洲軍隊的模式武裝起來,並輔之一同落後軍隊交戰的必要近兵器防禦裝具也就足夠了。類似不少單穿小說的主角軍那樣。“新朝紅軍”的總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超過近衛軍集團,但隻要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體係不出問題,這些以應屆寄宿製學生為主的義務兵為主的軍隊就會是可靠的。

除了這兩級正規軍事力量外,還需要建立一支專門的城鄉司法體係去取代過去的“吏”。張海曾經對舊時的“吏”這時代的很多人一樣沒有什麼好印象,而且也有些不解。難道一個可以供養上百萬軍隊,雇傭幾十萬野戰力量的王朝沒有必要的財力來供養公務員隊伍,非要把這種事情外包出去麼?不過隨著新朝政權建立以來張海有了更多的治政經驗,卻最終明白了傳統王朝要這麼做的原因。傳統王朝未必缺乏足夠的經濟能力來供養龐大的公務員隊伍。比如三國時代,百萬人口的蜀漢就有近萬“吏”。但並不是說一些俗務歸了政府,就不會有種種弊端,不會增加社會成本降低政權威望了。如果那樣做,對於政權甚至是對於整個文人階層的政治聲譽必然會有更大的損害。據說宇文泰有篇“貪官論”,在武人橫行政權不穩,各種陰謀造反層出不窮的年代。張海認為“貪官論”在其特定時代也有可取之處,但那文章也有很大問題,那就是腐敗階層固然可以成為強有力君權的“搖錢樹”,卻會波及到武裝力量階層增加造反風險的同時削弱鎮壓能力,這還不算削弱一個政權對外軍事能力導致問題,從而最終有可能導致一個政權的覆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些事情是必然伴隨著巨大腐敗問題,必然容易滋生各種弊端的,那麼合理的選擇就是以另一種組織來承擔這種“腐敗代價”而不讓其波及到政權,特別是波及到武裝力量。因此,唐宋以來的一些基層行政實踐的原因也就很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