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浩浩蕩蕩的船隊臨近伊斯坦布爾一帶的時候,張海與田賓等人才初步搞清楚此時代歸途方向上的一些情況。冬季的西域並不適合大規模部隊的通行,規模龐大的人力調動吃空了很多關鍵地帶的存糧,恐怕要到新朝十一年的時候才會有根本性的改善。
為了維持規模龐大的少年義勇軍後續部隊兵力調動以鞏固那些新占領的地方,從南俄草原到中原再到舊疆到是初步有了還算完善的兵站體係。但這些地方按照了解,也大多沒有維持幾萬規模多馬騎兵輪換馬匹的能力。如果要以最快的速度像傳信之人一般速度的回國,特別是還必須有很多保密性要求的情況下,那麼不論如何都不可能超過五千人左右的兵力。而實際上不超過萬馬,不超過三千人的行動已是極限。
“三千人就三千人,對於騎兵來說這已經是兩三個能針對規模不小之敵打大仗的戰術單位。”張海在仔細權衡之後並不以為意。新朝最精銳的旅級規模單位的近衛軍不屬尋常暫編師,當然無需畏懼什麼了。
當然,這樣的規模的兵力調動會因為占用兵站後勤資源從而影響到少年義勇軍的冬季增兵計劃,不過在了解到有關俄國境內一些戰事的時候,張海也把新徹底放了下來。隨著臨近新年,嚴冬季節對俄國的掃蕩已經基本接近尾聲。至此,除了英倫三島以外,從舊疆到西域在到中東和歐陸,幾乎沒有一個像樣政權的體係沒有被新朝遠征部隊攻滅摧毀過,沒有一個像樣兒的政權還能保持著以前規模的軍事體係,複員萬裏的異域,剩下的就隻有新殖民地體係的建立了。
這方麵的工作與任務其實也不少,但了解到有關南俄一帶少年義勇軍的一些表現和情況,張海也對這個過程的進展情況有了更大的信心。
回師的人馬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之後也大致確定下來:除了擴編後的親衛連以外,這次回師東歸的人手以神箭隊官兵占多半,經過西征之戰的幾次長途奔襲,核心近衛部隊的馬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應對國內戰爭可能的複雜情況而不是同規模龐大的正規敵軍進行殲滅性目的的野戰,神箭隊官兵也更為合適。當然,為了以防萬一,後裝線膛抬炮方麵的神射手也有不少,此外就是隨軍外情部方麵挑選出來的一些少年戰士。神箭隊,後膛抬炮手,親衛連及其他按照3:1:1的標準確定了大概三千人左右的人馬為“東歸”的核心力量。為了在國內一些行為的方便,一些印信和專門負責聯絡的人員方麵也準備了不少。這樣回師的總人數達到三千二百人左右。
見到出發準備的時候就算是這些新軍中最為精銳的戰士都有很多人似乎莫名其妙的緊張起來,張海也有些奇怪,但仔細一想也就釋然了,安慰眾人道:“我們這次回師路途萬裏之遙,不是過去那種不計代價的千裏奔襲。馬力也都是各兵站的,大家在回師的時候也無需太過緊張。隻要不像以前外行時候那樣坐著騎馬,我想是不會出現太嚴重的問題的。我們按照計劃和裏程行軍,在自己的控製區也有足夠的馬力來換,大家無需過於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