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新朝十年(二)(1 / 2)

新朝的高層體係裏,除了內情與軍事兵工這些要害,以掌管文教農事的“左相”劉棟權柄最重,掌握工商業貿易的馬輝就要遜色一些。以前很多事情有張海做決斷的時候這點兒體現的不明顯,因此在劉棟把一些問題談的差不多之後馬輝才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事情和想法提了出來。

“新朝一統天下七年以來,工商領域我們的政策其實一直是修養生息的恢複甚至主動扶植的態度。去除了舊時的很多禁錮,那是因為我們不同於舊朝,對於未來的農業和行政有天然的自信。加上我們奪取天下是以壓倒性的行動力來完成的,真正帶來的人口損失和破壞雖然存在,但比不像過去王朝交替的時候那麼劇烈。這樣,這七年以來工商業經濟以每年四成的速度突飛猛進的恢複,估算產值從新朝四年時的折算四千萬石糧增加到近乎原來十倍左右的水平。”

對於這些事情,一直專注於內事的李千蘭當然不是一無所知,不過十倍這個規模還是有些超出了預料。按李千蘭的想法,最初的時候每年翻倍的快速增加不過改朝換代動亂之後的恢複性增長罷了。快一點兒並不奇怪,然而到了新朝七年或八年的時候,這種恢複性增長已經到了盡頭或者尤有過之,怎麼會依舊在短短兩年之內有三四成的增長?

“是不是這兩年來在工商業領域也查出不少投漏稅的事情?”李千蘭這一年多時間以來,特別是產後恢複的這些日子以來最關心的是內情係統,其次文教與兵事,對於工商事來說實際上高層權力體係中相對地位偏弱的馬輝顯然有著更大的自主度。

“不同於農稅,這種事情實際上再所難免。因為即便以我們新朝的體係也很難監管到真正的經濟體係,除非能做到工商業國有化。我們的稅收,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推廣新式記帳法的基礎上對商業活動和地方經濟的了解和調查上的。結合情報體係那邊兒的消息為參考,兩成到三成左右的灰色經濟地帶與誤差實際上很難避免。不過我的想法是:即便不可避免的誤差有兩成到三成那水平。實際上也完全可以把工商實際稅收從兩成提高四成。。。”

張海諸弟子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並不大,因此並不天然的視加賦一種惡政,尤其是最近兩年巨大的教育投入開始在人才方麵體現出巨大意義的時候,可是四成比例的工商業稅收雖然聽張海說過,很多人還是覺得沒低。

在沉默了許久之後,李千蘭才最終下定決心道:“我想,在新的時代,我們必然要依靠教育體係培養出來的人才完善我們的行政,還要建立規模不小的常備軍。一定程度上的壯大國有經濟體係,這些以及會增加稅費支出。常備教育體係就要逼近兩億的支出,軍事和行政也要超過1億,不論怎麼算:要讓社會形成良性循環,我們必須要有折合三億石以上財政才行,因此我同意這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