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勝利凱旋要不要大操大辦這件事情上,張海並沒有怎樣的猶豫,見宋子悅等人到起齊了就下定決心道:“我們光明正大的乘船沿江速歸就可以了。準備也就在這方麵準備準備差一些先遣的人通知和探路就可以了。大張旗鼓那完全沒有必要。要知道:這次西征,出征的人即便不算少年義勇也超過二十萬主力部隊。如果算上輔助力量那幾近百萬。可以說是影響到不少人家孩子的規模龐大遠征。我們這一千多人,頂多拉到幾千人的隊伍想宣揚寫什麼?宣揚我們的大勝麼?沒有成群結隊的俘虜乃至戰利品。沒有浩浩蕩蕩的歸師大軍。這更會增加不少人的疑慮。甚至還會有人覺得我們在西域遭遇了大敗,所以才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回國了。所以我的看法是:不要大辦。我回到京城之前,各地的官辦報刊上也盡量不要多提。不過我想各地應該是能夠注意到的。”
讓宋子悅沒有想到的是:張海雖然不打算於這西南一帶繼續微服,可也沒有大張旗鼓會師的打算。聽到張海所提及的理由之後宋子悅也覺得不無道理:“那我們什麼時候出發?”
張海思索片刻回道:“也不要讓各地負責探河的人趕的太急,我們後天再出發也並不晚。”張海想了想回道。
成都擁有一個參加遠征的獨立步兵旅,這支由王光率領的少年主力在西征之戰中的表現固然因為裝備和訓練普遍達不到近衛部隊那樣的高度,可是也湧現出了不少突出的官兵補充到部隊中。
對於成都省學,張海還是覺得有必要去看看的。西征主力部隊頭幾個英勇勳章獲得者,就有人出身於成都附近。
成都省學的規模並不小。因為西南不少地方民族雜居交通惡劣,新朝索性的辦法就是一府或幾府範圍內大部分學校集中於省城或者某個重要的大城,比如昆明大理之類的地方,這樣其實也更方便教育經驗的交流和監管。因此在七年義務教育已普及的新朝十一年,集中於成都的省學就學人數已經達到十一萬,教職工和助教雖然遠比後世緊張,也達到了三千餘人的規模,成了這西南重鎮的新經濟體係上的重要支柱。
在新朝十一年新年過後的成都似乎也顯得有些格外不同。除了出征西方的隊伍以外,還有不少學生在經受過不少勞動課程的培訓後開始充實到各行各業。
軍人、匠人、吏員這些舊時絕大多數不能為人們所看的起的行當開始引領著整個社會從外在風貌上就為之一變。
張海並沒有想如往常那樣微服秘密訪問成都省學,而是光明正大的跟隨著親衛連的官兵們來到校園裏。學生們對這樣的景象其實也見怪不怪了。如果說就如今新朝從城鎮到鄉村人們的氣色已經相比十年前渙然一新。那麼在這些校園裏,這些少年兒童相比舊時代從膚色到氣色就更加是天壤之別。這當中的原因張海也並不缺乏了解。不要說是舊時代,就是曆史上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內的鄉村還存在這樣一種消費習慣:糧食吃要吃的夠,再有最低限度的肉菜鹽類供應,就不會花費太多的錢在副食方麵。千年來以來的貧困和因為天災人禍並不穩定的生活在持久的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往往就算有足夠的閑錢,下層民眾也好中層民眾也好更傾向的也是把這些閑錢用來飲酒而不是吃肉。這也是21世紀的中國甚至都出過臨近北京的某地級市,城鄉各階層食品煙酒人均消費額竟然僅僅和聯合國赤貧線折算人民幣標準差不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