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家教之道(1 / 2)

張海從後院地道內回到西院的時候,李千蘭還有留守在西院的孩子們以及親衛連的官兵都早已備好了飯菜,楊秋霞與張林也特意從北殿趕了過來。為了避賢內情部的田彥也是如此。

因為西院的消息並不算差,知道新軍主力部隊一路上接連不斷取得大勝,對這次西征的戰事並沒有多少憂慮。不過還是詢問起這一路上的安危來。張海並不打算把成都遇到的事情直言,就安慰眾人道:“香兒、劉洪濤還有小慧蘭等人都沒有什麼事情的,放心吧。這次大軍一路上劈荊斬蒺,擊破眾多對手的累計幾百萬大軍,其中還包括不少強手,近衛部隊及主力部隊的傷亡損失並不小。占領地也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鞏固。我還是有些擔心家裏的安危,同時也想看看這兩年來的變化,就趕了過來。。。”

“回來就好,這下終於天下太平,我們也了無牽掛了。。。”張林也有些如釋重負的說道。

張海見到眾人的態度,就知道這一兩年來國內應該大體相安無事。就詢問道:“我聽說千蘭生了個男孩兒,現在也已經安然渡過百日了?取了個什麼名字?”

“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新朝革新的宏偉目標卻是天宇,因此取單名叫宇。。。”

這個名字在前世某些年代顯得俗了,不過張海卻不以為意,至少在這時代,新氣還是很足的。

“男孩不好養,請了專門的人來參詳了麼?”張海忽然詢問道。經過這許多年的理政,張海已經開始明白一個道理:自己雖然有更廣闊的見識,但並非什麼方麵都是專家。比如家庭教育方麵,張海能提出一些意見來,可是當然比不了那些在這方麵精通的一些世家。那些世家或許有一些不合適的意見,但自己也更容易糾正,

李千蘭低下頭說道:“還。。。還沒有。我還是擔心。。。”

張海思考片刻才說道:“以前我對千蘭沒有太大的期望。但是現在的我卻不同了。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宇兒能夠成才成人,且繼承新朝的理念與誌向。做到這點兒其實並不容易。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在幼年的時候就成形了,正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我們不能讓孩子成為壓抑的呆子,然後自由之後做下種種放縱事情的典型戲文與史書中的“太子”,卻也不能這樣如同尋常家孩子一樣以尋常待之。。。

不知怎的,張海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忘子成龍心態,如今多了不少。

為了研討家教的真諦,在回到西院以後不久,沒有先去查看這一年多時間以來的政務軍務總結奏報,而是通過內情部找來了幾名新朝以來在家教和家風維持方麵還算多少有些心得的先生,討論起這些尋常百姓人家也應該關心的事情來。

當然,張海沒有詢問一些太過詳細和仔細的東西,僅僅就“寬嚴總論”這方麵同這東南一帶幾個經過調查同新朝沒有太大過節的世家先生做了一番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