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南下廣府(二)(1 / 2)

碼頭上人們閑聊時的議論聲甚至是一些客套的說話聲,連張海都能勉強聽懂。而且很多人一看並非僅僅是年輕人或者學堂出來的人,就連一些中年婦女甚至老人都是如此,也不由的有些感慨。在這種傳統勢力影響大的地方要做到這點兒,不知當初是花了多大的代價,借了多少人的腦袋,並讓多少人受皮肉之苦才做到了這些。甚至有時候張海都有些覺得:當初的一些做法和態度是不是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即便是以一名近衛部隊退役軍官的身份,張海也沒有必要對這些人太講什麼麵子,本來就可以盛氣淩人一些,不過在進了城之後還是說道:“當年的正音運動不僅僅在廣南鬧的暴風驟雨一般,在蘇州那裏好象也是如此吧?據說當年可是不少人怨聲載道,甚至群起反抗,那還鬧出過不少流血事件。現在想起來,公家在這件事情上做的確實有些過了。以至於到了現在,都無從憑借口音來判斷一個人的出身和家鄉了。。。”

夏通則有所感慨的說:“當年很多移風易俗的事情,包括這新朝標準白話的強行推廣,確實在當時鬧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可現在看來,至少對於像鄙人這些後起之輩的商界人士來說。新朝初年的種種政策大大瓦解了那些壟斷某些地方和某些行業的舊勢力。而且也使得交流的成本大範圍的減少了。不論走到哪裏,隻要新朝白話說的標準就都不會被當做是外地人而遭受什麼不公的待遇,僅僅這一點兒就減少了不少麻煩。而且那些無能之輩,再也不能靠地域手段和黨同伐異的族群庇護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對於新朝的經濟和民生,乃是根本性的改觀了。再有你看著城內這天氣漸漸暖和起來的情況下依舊整潔的街道乃至人們的風貌,可不僅僅是看起來好看。這許多年以來的衛生整頓乃至溝渠重修之後,每年因為時疫而死的人也大為減少。再加上整體經濟民生的改善,可以說:如果沒有新朝這些年來的暴風驟雨,就沒有新廣南如今堪比東南繁華一帶的的變化,也就沒有我們新崛起的夏家如今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家業了。。。”

張海仔細的回憶起來,似乎還真想起了什麼:“江海書社我幾年之前似乎有些耳聞。但印象中規模似乎不是很大,主營的也多是一些民間喜聞樂見的通俗閑書而已。不知這幾年來,夏家可發展到什麼樣兒的程度了?進了文教部和新華書局供貨商的圈子?”

夏通似有些慚愧笑道:“小哥說笑了,擁有那樣地位的,幾乎都是早年的‘從龍之臣’哪兒是我們這種新興起不久的小門小戶能妄想的。就說在那蘇州一地,我們也不過是剛剛有了點兒業內的名望而已。在蘇州一帶的本行業才能說的上排的勉強上前十,前五也肯定進不了。一年的營收及純利,也不過就相當於幾百頃上好的良田而已”

在說這話的時候張海也注意到:這繁華路段的公共場合,夏通的語言雖然好歹有些遮蔽,但似乎是完全不在意說這種過去看來算是機密一般的事情似的。幾百頃上好的良田?在不少其他地方聽起來或許並不覺得什麼,可是張海卻知道:東南一帶的糧價,幾百頃上好的良田一年的收成可以達到十萬兩,收租純利則比例相當不低,至少數萬兩銀子;那麼這崛起剛剛夏的家底可能在這幾年到最多十來年的時間裏就已經積累起折合幾十萬兩銀子的家底了兒了?在舊時,形容一般富戶的標準是“萬貫家私”“腰纏萬貫”,幾十萬兩銀子的流動家底雖不能說是天下聞名的富商或是通天的權貴,那也是內地一省之內或一線一府之地的地方上極有名望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