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看看你們箭術的規矩和水平吧。”張海頗有些自信的笑道。好象評書裏那些被打臉的反派一樣,輸了一陣還覺得下一陣自己十分拿手一定能贏一般。
新朝尚武,而因為傳統弓箭的壽命往往無法和現代弓相比,精準箭術又是所有武藝中訓練花費最巨的一種,無疑就成為八十年代的保齡球九十年代以後的高爾夫一般成為了一項“平民化的貴族運動”,不少新富新貴們在那並不算太的院子裏都修有占用不少地方的後院箭靶。
因為就是力量不是很大的弓箭射輕箭時往往也能把箭拋到幾十丈以外,所以這種大戶人家的箭靶場其實更像一處長條形監牢般的過到。長約百米左右,橫跨整個後院的後部,而四處都是高高但卻並不厚的木板製成的高牆以防止箭飛出牆外傷人,高能有三丈上下,。為了避免種種意外發生,所用弓箭的規格多以四鬥弓為主,選用的箭支也比過去漢地的箭重要更大,約二兩餘。這樣的箭在最大射程上拋射的時候也不會超過百步左右射程,直射往往隻有數十米的距離,而威力在安裝不錯箭頭的情況下除了能夠多次使用以外還能夠滿足大多數情況下的打獵需求,也就成為了從街頭到民間的標準用弓規格。其實也有一個另外的重要原因:不論能夠拉開多少磅數的人,使用四鬥弓往往能夠保證大多數常見射程上的精度,在遠就多少有些受限了。這也是後世中外大多數弓手在脫離了戰陣實踐需求的情況下雖然曾經有過“複古”的風潮,但最終還是向奧運標準接近的原因。
按這一行在新朝的規矩,當然也是地位較低或一般認為水準較差的人先射,然後高手來指教或“壓陣”因此當來到著幾丈寬幾十丈長的“箭閣”時候,自然也是安小娟的一位師姐安雲負責。見從搏擊到箭術並不是由安小娟同一個人來表演,張海就知道這個女子的水準差不了多少。必然是把幼年以來的大部分功夫都用在這箭術上了。就是天賦不是特別突出,熟能生巧之下有足夠的資本投入,那也能達到相當高的高度。
事實也並不出張海所料,安雲似乎是個比較內斂而果斷的人,沒有說太多的話在弓箭準備好的時候就展開了試射。射箭的速度沒有多快,但也並不像新朝京城那些純追求準確性的弓箭比賽一樣緩慢,按張海的估算也的確同一般戰陣速射一般一分鍾十幾箭之快。這些箭在三十步的靶子上幾乎沒有多少失的,都射在了方圓不過七寸左右的紅心之內。這讓張海幾乎能夠很清楚的明白,就是在這樣的射速之下,就是自己也未必能夠像這個受過長期訓練的安雲一般一箭不失。
因此,張海也就坦然的說道:“這一項也不用比了,在這種射法之上,我應該不是安姑娘的對手。不能在這種射速之下還保證一箭不失。”
聽到這樣的話,安雲依然能夠做到喜怒不行於色,這也是射術高手一種普遍的內斂性格。不過安小娟卻是聽出了一些門道,裝做恭敬的樣子問道:“‘這種射法之上’?那不知道在近衛部隊神箭隊中是如何訓練的?哦,我冒昧了,這。。。這可能屬於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