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學構架(1 / 2)

“放心吧香兒,我還不算老,而且不吃丹藥不縱欲,一定能活的比那些前朝帝王長的多。天兒這一代不行,還有下一代。我就不相信:我們新朝的運氣就那麼差,一個能夠合格的人才都培養不出來。等以後的天兒有了子嗣,我們一定能夠再撫養他們成人的。我想等那個時候,我們的新朝更成熟而穩定,我們就是拱垂而治應該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晚上張海與柳香一起而眠的時候,擔心因為晚上的事情而落下什麼隱患,對柳香不停的安慰道。

“不用多言了,我知道聖主這是為了天兒好,我也不像因為缺乏必要的自製力,而讓天兒成為以後的危險品。

而在這個時候,張天卻獨自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裏心緒久久難以平靜。張天雖然在父親第一次動怒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卻不是性格軟弱的人,並沒有像這個年紀的大多數孩子那樣遇到什麼極不順心的事情能一天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裏情緒低落。“成才可真是一件苦差,至少自己在這方麵的天賦肯定不行。雖然不知道自己那位兄長如何,但估計這時候那位身有重擔的兄長止不定怎樣發奮呢,至於如今新朝民間的優秀人才那就更多了。我拿什麼跟那些人比?難道真要再做大半個甲子的太子不成?不就是要比後代麼?誰的後代多、勢力更強顯然誰就沾光。。。”雖然年紀不大,但因為自幼博覽群書,張天此時就已經初步了打算。

第二天天色漸漸亮起來的時候,張海也如往常一樣洗漱早飯之後準備離開西院。

“今天,我覺得我要去火炬學校一趟了。算起來,火炬學校是我們在起事的時候就辦起來的,這些年來我給予的關照卻著實有些少了。”沒有等著柳香主動來問,張海主動講道。自從新朝十三年之後,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意外,張海已經不再像往常那樣任性了。通常去什麼地方都會提前告訴柳香一聲。對此,柳香也多少有些感動:“我想火炬學校那裏的人們見到聖主再次親自到來,不知道該怎樣歡慶呢。”

張海卻有些沉重的說道:“我不希望他們的歡慶,而是希望那裏的人從今天開始能夠真正的有所改變。”

火炬學校的事情世紀上新朝十七年的時候張海就已經有所關注了。如今的火炬大學已經不再承擔軍政骨幹的培養任務,徹底轉型成一個張海構想成的“高端大學”的雛形,整個體係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張海的理解中:在後世,科學的發展一已經到了相當深的程度。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高中水平的完整教育都不足以支持真正研究工作的展開。所以即便是國外名牌大學往往也有一個惡補基礎知識的鞏固階段,從事研究的相關人員隻占少數。而在這個時代按照張海的了解,曾經的牛津也不過百人左右的規模。再參考建國初期與民國時期的一些大學規模和機構,確立了“研究性大學”的大致構架:一個研究小組應該由一至四個人組成,並沒有特別死板的規定和構架,往往是就像“找朋友”一般院以內自由選擇。“係”則更類似於一般中小學班級的“中隊”通常少則五人多則二十人,組織結構也比較自由,沒有嚴格的邊界和框架。唯一稍微人為規定的框架從“院”開始。一個“學院”按照這個時代西方高等教育的規模來看並不少,相當於一個“校”了,大概百人左右的規模。17世紀及之前的西方大學神學當然是理論上的核心,延伸出法學、哲學、醫學、文學。如牛頓等人在理論上都是學法出身的。因為西方的分權構架,法律在很多地方並不統一,因此也算是西方自古以來比較重要的一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