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機械進步(一)(1 / 2)

忙碌完京城高教與科研體係重建的事情,之後張海來到了中央大學技術學院。同在理論研究領域的巨大短板和文化障礙不同,自從新朝立國之後工匠,特別是能按新標準進行協作化生產的技術工匠的地位改變的幅度可能僅此於那些曾經為底層服務的演義人員了。而且這種“務實“的東西也不像務虛的東西那麼難以管理,課題也更明確一些。鎂粉與閃光彈的試製讓前身為火炬學院技術部的技術學院中不少擁有了無上的榮耀和地位,在新朝十七年研究事件得已解密之後數十名相關的技術與實驗骨幹都獲得了堪比英勇勳章的“新朝英雄”稱號。

如今整個技術學院中的幾百新一代具有不低文化水平與新思維方式的技術骨幹上近千名學徒,支撐起了實際上比皇城兵工場還要更為優秀的精工體係。在十數年前,張海不得不把全國的精工單位集中到皇城以方便管理,而在新的意識形態已經普及開來之後的時代,卻已經無需這樣做了。

同很多並非技術方麵出身的主角一樣,張海前世也不是技術相關出身的主角。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同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不同的是:在發達地區水力資源比德法等國還要豐富的多的中國,整個社會實際上並沒有在一開始就蒸汽動力的迫切需求。水力東西的引進和改進就讓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中國製造業乃至農業獲得了充足的動力。蒸汽機的開發方麵世紀上是新朝十二年張海西征歸來之後才開始在李千蘭與柳香的負責重新展開的,當然,也沒有投入太大的資源。

從新朝十三年開始,歐洲的鐵礦做為壓艙物隨著不少歸來的移民運送到了中國。在中國的金屬工業相關曆史上,因為各種靠譜金屬礦產的嚴重缺乏,冶煉技術很早就領先歐洲。有的甚至到了19世紀中葉仍然對當時的西方擁有一定技術優勢。但是在鍛造和加工方麵,自從文明早期開始就是一個嚴重短板,原因也在於中國的地理特點是大麵積的平原加上四分五裂的山區,誰能“問鼎中原”,就會擁有對整個天下的主導權。天然的地理結構決定了文明早期時代的中國也沒有環地中海那樣的組織力需求和軍事需求,禮器和農具方麵的需求多於軍事及政治或宗教方麵的需求,因此青銅時代的鍛造技術就長期落伍。新朝開國以來在盡最大努力的重塑之下,彌補了相比歐洲在水力鍛機與冷熱鍛造方麵工藝技巧的新朝已經開始將整體的金屬加工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甚至明顯超越了工業時代早期的西方,除了鐵產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外,鍛鋼方麵的產量在新朝二十年幾乎達到了同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的西方差不多的水平。鐵產量方麵的產量並不多,也是因為在現代重工業、現代建築業、鐵路行業時代整個社會的用鐵量並不算多。水力鍛造技術開始在農具中廣泛應用還有西征結束之後的軍備下降甚至還讓鐵產量在很大程度上下滑,甚至下滑到未必比宋明巔峰時期高多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