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十三年以來的十多年時間裏,張海不再像以前那樣輕鬆愜意以甩手掌櫃的心態來對待事業了,幾乎每天都要花上四五個時辰或是處理公務或是外出巡查,這十年來的時間的勤政也終究沒有白費。本來很多在資本大發展時代的矛盾苗頭大都被以高壓的手段處理和解決了。唯一讓張海有些放心不下的,還是那些移民於海外的人。
曆史上的歐洲向外移民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為文藝複興與大航海時代的西方經濟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實並不存在迫切的向外擴張需求。加上一些認知與技術手段的欠缺導致的極高出海風險,這使得跟著船隊走來路的人幾乎都是一些破產的底層。
新朝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經濟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是曾經的廣東福建等地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也不再有人像過去那樣被迫出海或者吃海上的生意了。可是,張海在這一代人的時間裏所樹立的威望卻不是那些主張上帝麵前人人平等潛意識的歐洲國家可以相提並論的。隻要沒有一些太過恐怖的傳聞、做事的人看起來值得信任、有必要的利益補償、大規模的移民在西征結束之後就沒有再遇到過太大的阻力與困難。不要說西南西北等一些落後和當時相對貧困的地方,就是在東南發達一帶,冒險和征服天下的號召之下也有不少人加入到了闖關東、下東洲、走西域的大潮之中。並且隨著新朝財力的逐步改善,由國家組織的移民動員之規模也越來越大。
到了新朝二十年以後,新朝海內的人口增長調查竟然開始變得緩慢起來,甚至有停滯的取向。
不算每年移民東北的七八十萬人,每年從陸路走西域的人口也多達五十萬人。
西征結束獲得荷蘭等地大量的造船工匠、造船技術乃至西洋船隻之後。新朝的造船業也開始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專門從事遠洋船隻建造的南京船廠發展到六萬餘人的規模、廣州船廠及遼東船廠也發展到各兩萬員工的規模。每年建成下水的遠洋船隻逐漸超過十萬噸總計上千萬兩的價值。新朝擁有的遠洋帆船也從明末包括各路海盜在內的不過十萬噸上下的規模發展到即便不計西洋繳獲船隻也多達一百萬噸以上的規模。
在西征結束乃至整個日韓地區都被新朝控製之後,全球貿易規模因為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大規模的減少,有組織的移民擴張成了海上運輸的主要需求。每年通過海路下西洋移民中東及環地中海和歐洲一代的人也多達每年四十萬以上,而下西洲走太平洋航線去美洲的人則達到每年六十萬人左右的規模。
不計東北,僅僅是每年出境界的人就多達一百五十萬人,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些人中很多還是不久將要進入生育年齡段的少年,這就讓新朝每年的人口增長率從千分之十五以上迅速下降到了每年隻有千分之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