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這雖然短暫時間內就擊潰了對手的大軍卻沒有能夠做到秒殺的情況下,才讓人看到了為什麼很多莫臥爾王朝的大軍要為基層的炮灰也提供必要的馬匹。哪怕那些馬瘦弱的相比步行沒有多少優勢,這至少給予了士兵很大程度上的心理安慰:戰事不利至少可以逃跑。
然而在航空熱氣球掌握的信息優勢之下,同樣征集與配備了不少馬匹的三個旅的新軍主力部隊以六千人左右的機動部隊就不會吹灰之力的將看起來陣容不小的莫臥爾二十多個軍團的大軍徹底殲滅了。
因為參戰的部隊隻有一個暫編師,幸而沒有將那數萬人的敵兵連人帶馬再包括車輛瞬間秒殺掉。而且有了不少經驗的官兵們麵對敵人的時候也更自信,沒有再費事征集當地人打掃戰場,而是親自讓那還沒有受傷的兩三萬俘虜負責處理屍體的一些活。這樣一來,大軍一下就繳獲到了包括幾千輛車和小幾萬匹各種軍馬。
這些軍馬雖然按新朝的標準大多不怎麼合格,但至少也都是適應集體活動的了,比臨時征集而來到強不少,這就更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承擔掃蕩任務的主力部隊得負擔,所得的馬匹和有用的輜重也以最快的速度分配到臨近的各旅當中。
就這樣,遠征部隊主力依舊秉承著當年西征之時快速作戰的習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補給便利的恒河流域比西域更為有利於減輕行軍中的負擔。雖然整個大軍做不到人人可以乘小船展開突擊,但是在減輕了不少不必要負擔的情況下突擊前進的速度還是達到了每天四十公裏以上。之所以不能更快,是因為雖然已經是深秋時節,這恒河流域的北印度一帶也隻是比酷暑盛夏的時候稍稍不那麼酷熱罷了。長途的急行軍對於隊伍依舊是很大的考驗。而且越是營養良好身材健壯的人,在這地方耐熱能力就越差。
不過即便如此,展開拉網式掃蕩的大軍依舊僅僅用了不過兩個月的時間就掃蕩了整個恒河流域的莫臥爾大部分武裝力量和政權所在。
當石壘計劃針對補給並不那麼良好的北部地帶展開行動的時候卻從北麵傳來了令人有些掃興的消息:舊疆一代的駐軍在旱季攻勢展開之後同時出兵南下,掃蕩了整個印度河流域的莫臥爾大軍。雖然沒有新軍遠征部隊那樣精良的裝備,但整個作戰行動中的上網幹損失也不過千人左右的規模。
雖然在展開次大陸行動的時候很多人都預料到了在相比當年西征的時候還要大大加強了實力的新軍主力部隊麵前,敵軍可能是不看一擊的,但卻沒有想到整個作戰行動竟然這樣的順利。僅僅通過幾次輕鬆的會戰和決戰就使得整個大陸的北部幾乎都臣服在了外來的遠征力量之下。當遠征部隊通過傳信的方式來要求各地抽調人力進行各種政策甚至進行比例並不算大的稅收的時候竟然沒有遭到多少阻礙。
而在這個時候,旱季還遠遠沒有結束,就是一些年輕的作戰參謀也提出了展開南方作戰征服整個德幹高原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