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展示語言的個性(1 / 1)

無論在何種場合,演講一定要把演講的意念講清楚,使人明了。但是,許多演說者從來沒有把意念講明白過。其實,很客易做到這點,正如陸德威·魏根斯坦所說:“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說出口的事,也都可以清楚地訴說。”這裏有些建議,可以使你清晰而精確地使用語言,令聽眾能毫無困難地了解你。

限製題材以適合講演的時間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師們發表演說時指出,一個人在一次演說中隻能提出一項要點。而他所謂的一次演說,是以一小時為限。可是,有一位演說者,按照規定,他隻能演說3分鍾,但他一開頭卻說,他想要提出11項要點請聽眾注意。不可思議吧,說明每一個要點平均隻有16秒半的時間。真讓人難以相信,一個聰明的人居然想做如此明顯的荒謬之事。

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然而那種方式的錯誤傾向,就算不到那種地步,也會妨礙到演說的效果。他如同一個導遊,帶著觀光客一天之內便將巴黎參觀完。這樣做不是辦不到,就象你也可以30分鍾就走完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但是清楚和享受就免談了。許多講演所以失敗,是由於講演者要在所分配的一定時限內,涵蓋的題材竟然可以創造一項世界紀錄。效果如何呢?他如同一隻敏捷的山羊,飛快地從這點又躍至那點。

舉例說,假如要就勞工聯盟的題目講話,切莫想在3分鍾或6分鍾內告訴我們它們成立的目的,它們采用的方法,它們的建樹,它們的缺失以及怎樣解決工業爭端等。不行,倘使你拚了老命這樣做,沒有人會對你所說的產生非常清晰的概念——它將隻是一次混亂、含糊,而且太過簡單的大綱罷了。

如果你隻談勞工聯盟成立的目的,或是其他某單一要點,是否較為明智?那當然。這樣可以詳加解說,從而留給聽眾一個單一的印象,它是透徹易懂,而且容易記憶。

假如你一定要談論你的題目的好幾部分,我建議你在結束部分作一簡要的總結。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演說者,也會犯一樣的錯誤。也許他們身具多方麵的才華,以致見不著精力分散的危險。你不必象他們一樣。你應該緊守著自己的主題。

依次安排意念

在安排題材方麵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特別的話題,避免混淆不清。例如在時間的順序上,也許可依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麵來考慮自己的題材,也許可以從某一天開始,然後由那一天往回溯或向前推。

在空間的順序上,可就某個中央點來安排你的意念,然後由中心向外發展;或者你也可依方向來處理題材,如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

列舉重點

在講演過過程中,為了使講演明白,給聽眾留下井然有序、條理分明的印象,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列舉重點——先講這一點,接著再講另一點。

將陌生與熟悉相比較

有時你也許辛辛苦苦忙碌了半天,結果仍舊無法將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聽眾也一樣對它明了,就要進一步解說。怎麼做?試試把它與聽眾確實了解的事情相比較,試說這一件事象另一件,說這件陌生的事象聽眾所熟悉的事情。

亞裏士多德曾有忠言:“思維如智者,說話如常人。”

假如必須使用專業術語,等到已向聽眾解釋過以後再用,這樣便能使人人都懂得講演主旨,特別你一用再用的關鍵詞。

使用視覺輔助

中國有一句古話:“百聞不如一見。”你想要清楚地表達,你應該生動地描述你所說的重點,並把它具體化。你可以展示圖片或展示實物。在利用展示物時,請按以下建議,保證能獲得聽眾的注意。

在展示之前,應把展示物放在聽眾看不到的地方,要用時再出示。

使用的展示物應該足夠大,令最後一排都看得見。如果聽眾看不見展示物,就無法達到展示具體物品所帶來的效果。展示時,要把展示物品放在聽眾看得見的地方。

不要忘記,一項能打動聽眾的展示物,勝過十樣打不動聽眾的東西,若是技術上可行,示範一下。

展示物品時,講話時要看著聽眾不要瞪著展示品,你是要與聽眾溝通,不是要和展示品溝通。

展示物使用完畢,應盡可能收起,不要讓聽眾再看見。

有人建議將展示物做“神秘處理——將它放在一張桌上,你講演時就把它置於身邊,把它蓋住。當講話時,多提它幾次,這樣會引發好奇心——不過別說它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這樣做很不好,因為在你揭開蓋布之前,聽眾因為好奇,懸疑,會將注意力放在“神秘物”上,而錯過你所演說的內容。

用視覺材料來增進演說明晰,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除了有備而來,在聽眾麵前把自己腦子裏所想的,講給他們聽,又展示給他們看,除此之外沒有良好的法子可以保證聽眾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