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風險規避類名著(5)(1 / 3)

風險管理所需的下一個構件是風險指標:采用什麼計量單位來測算將要做的事情的風險程度。看起來這隻是基本要求而已,但令人驚訝的是,測算風險是金融學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安德魯·弗裏曼

理論精讀

1.風險調整評估法——前瞻性風險管理

《風險規則》指出,關於風險及如何管理風險的幾個簡單想法就足以解開許多用別的方法無法破解的謎團。比如,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為什麼要去定義並管理風險?答案是,人們對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心懷疑慮。我們知道,未來將帶給人們種種經曆:愉快的,痛苦的,甚至暗藏殺機的。至少人們有足夠的動機來規避或盡量減少對後者的暴露。對於投資者,這意味著既要避免高額損失也要避免輕微損失。

但現有的風險管理幾乎沒能納入這種基本思想。風險從定義上應該是前瞻性的,通過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來評估風險是一種強大的心理定式。本來,如果小心謹慎地使用它,用過去的經曆預測未來的做法並不那麼愚蠢。令人遺憾的是,大型機構和個人往往都把這種有缺陷的方法(或其變種)作為管理風險的主要基礎。而這種方法不論是從經理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職業生涯需要成功,還是從股東的角度來看,他們的錢成了賭注,都是極度危險的。

幾個核心要素就足以產生一個穩健而靈活的風險管理構架,我們把以下的風險定義作為出發點:

在今天和未來某個時刻的環境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具有改變一個組合的價值的潛力,風險就是測算這一潛在變化的指標。

這個定義顯然涵蓋了金融風險——我們擁有的某種股票在明年貶值的可能性。通過對投資組合概念的理解,我們認為它還能涵蓋一些形式更為廣泛的風險。讀者以後會看到,不論怎麼想,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投資組合。因此,我們所說的風險除了包括像共同基金這樣和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動緊密相連的東西之外,還能包括汽車是否會出車禍和彩票能否中獎之類的事情。

帶著這個定義,我們將逐個分析前瞻性的風險管理所必需的四個基本要素:

(1)時間區間:在哪個時期內考察對風險的暴露?

(2)場景:哪些事件會在未來展開,它們對投資的價值有何影響?

(3)風險指標:用什麼計量單位來測定對風險的暴露?

(4)基準點:和哪些點進行比較以測算我們的工作成績?

2.決策風險——測算金融風險方法

一般來說,測算金融風險的方法很多,這些方法使用了許多基於概率的指標,常見的表達方式是:“你有80%的機會獲得7%的收益,但有20%的機會損失10%的投資。”不過大多數決策隻能管一次用,麵臨這些決策的場合往往也隻會出現一次。而概率測算的是同一賭局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的平均表現,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它對一次性決策並不適用。買彩票時,人們自然希望了解中獎概率,但不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分析彩票。誰也沒有這麼多錢不斷地買進一種彩票,直到所得結果接近於概率指標。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分析一次性場合的方法。彼得·伯恩斯坦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在1997年的一次演講中,他問道:“我們如何決策?”他注意到在根據測算指標得到的概率和根據直觀得到的概率之間一直存在衝突:“如果一個結果的概率大於另一個結果的概率,而概率較小的結果造成的後果要嚴重得多,該怎麼辦?”應該說,這些後果的嚴重性會壓倒概率值。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都清楚人們更多地麵對一次性決策,但正統的經濟學卻采用了與之相反的假設。這種自相矛盾的狀況引發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猛烈攻擊。比如,喬治·夏克爾在1958年就舉過幾個有力的例子:

大多數企業隻有一次或兩次最多若幹次機會,來決定一座廠房的生產目的、類型、規模和廠址。大多數職業人士隻選擇一次職業,等等。這些決策活動發生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之內,相互間隔也很不均勻,把它們當做一組係列化試驗綁到一起於理不通……把100個錯誤情形和一次正確情形分別乘上毫不相幹的數字,然後全部加起來得到的所謂平均值到底意義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