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積極探索開展用工調劑 實現人力資源“削峰填穀”
海西就業
作者:福建省人社廳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
近年來,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供給變化以及人力資源市場競爭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福建省出現了企業用工的階段性和結構性短缺。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要求,福建省人社部門針對地區用工難題,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在全國率先推廣開展用工調劑,通過減少用工短時閑置,盤活人力資源存量,實現人力資源的“削峰填穀”。
準確研判,找準改革的脈絡
人力資源是保障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要素。近幾年,福建省動態用工需求缺口長期保持在15萬人以上,春節前後的用工高峰時期缺口甚至達到25萬人,企業用工短缺日益成為影響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究其根源,人力資源配置的三個“不相適應”加劇了這種結構性短缺:
一是勞動力供給狀況與市場總體需求的不相適應。福建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GDP年均增長10%左右,對勞動力需求長期存在,但現有的勞動力供給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統計顯示,2000-2012年的12年間,福建省勞動年齡人口增長618萬人,年均增長超過50萬人,但2013年,福建省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下降。據預測,到2018年勞動年齡人口還將減少40萬。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的趨勢凸顯。
二是技能勞動力數量與產業發展需求的不相適應。受多方麵因素影響,目前福建省人力資源供給仍以低端勞動力為主。據統計,目前福建省技能勞動者約有457萬人,專業技術人員約207萬人,占就業人口數比重的26%,人力資源市場技能工求人倍率長期處在2.0左右的高位,勞動力低素質與產業升級高要求不相適應的現狀仍然十分突出。
三是區域勞動力配置與地區發展需求的不相適應。福建省山區、沿海經濟發展形態各異,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紡織鞋服等支柱產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勞動力也由山區往沿海集聚,福州、廈門、泉州三市集中了福建省51.7%的就業人口、62.4%的農民工,山區市則出現勞動力流失問題。沿海市由於經濟體量大,流入的勞動力還難以滿足需求,山區市受製於勞動力流出,用工缺口始終存在,出現山海同步缺工的現象。
基於以上分析,福建省人社部門從適應勞動力供給的客觀實際條件出發,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穩定人力資源的增量、盤活人力資源的存量上。而用工調劑,就是人社部門探索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改革舉措。
積極探索,著力改革的推進
用工調劑的本質,就是通過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作用,將沒有充分利用、處於空閑期的人力資源調劑到急需勞動力的用工單位,減少用工短時閑置,克服人力資源浪費,在人力資源增量有限的情況下,把整個人力資源市場盤活起來,有效應對福建省近年來出現的勞動力供給總量減少和用工結構性、階段性短缺。由於用工調劑作為一項創新舉措,在全國沒有先例,沒有一套係統、規範、可借鑒的政策措施,且其形式靈活多樣,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都可以發生人力資源調配流動。因此,福建省人社部門在啟動這項工作時,采取了“先試點、後推開”的基本思路,先在部分地區試點探索,點上開花,再麵上展開,始終把改革的步子走穩、走妥。
“先試點”。2014年5月,福建省人社廳製定下發了《關於開展淡旺季用工調劑試點工作的意見》(閩人社文〔2014〕125號),在全省每個設區市分別選取1-2個縣、市、區開展淡旺季用工調劑試點。此次試點工作,按照“一、二、三”的框架推進,即:圍繞一個主要目標——優化區域人力資源要素配置;堅持兩個基本原則——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企業需求與個人意願相結合;推廣三種典型模式——晉江市“自發運作”、三明市三元區“社區互助”、南平市“村企合作”。具體做法上,晉江模式以“企業簽訂借工協議、團隊打包借出”為主要形式,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等,約定調劑條件,在同地區同行業企業間、個別企業跨行業甚至跨地區進行批量勞動力的調劑;三元模式以“社區製定章程、企業自主參與、勞動者和借出借入企業三方簽訂互助協議”為主要形式,依托社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平台,拓寬服務觸角,重點調劑技能勞動力;南平模式將企業用工延伸到農村,依托農村建立山區企業勞動力調劑儲備基地,為企業與農閑勞動力牽線搭橋,多形式補充用工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