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方式,戰勝生活方式癌
2007年8月,英國廣播公司在一篇特別報道中談及由於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而導致癌症,並且為其取名為“生活方式癌”。隨後,這個詞語被快速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抽煙、酗酒、經常熬夜吃夜宵,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呼吸汽車排放出的尾氣,甚至在家炒菜時吸進油煙霧氣等,都存在著致癌的可能性。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的轉型,使人類逐步擺脫了營養不良和傳染性疾病,但大量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湧現在人類麵前,癌症就是其中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癌症患者中,生活方式癌所占的比例高達80%!
從發病原因看,癌症大致可分為三類:①生物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蟲,如白血病、鼻咽癌、血吸蟲所致的直腸癌等。②化學物質致癌,如亞硝胺、苯並芘可致食管癌、肺癌。③物理因素致癌,如放射線過多照射可引起白血病等。
生活方式癌
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也有抗癌基因。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是處於封存不動狀態。然而,如果發生了某種特別情況,使得原癌基因被激活或抗癌基因丟失,人就會患上癌症。
原癌基因被激活,抗癌基因丟失都與外界因素有關,這種外界的因素就源自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不良飲食習慣、精神緊張以及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患病的人越來越多。不良生活習慣有以下10種:極度缺乏運動,有病不求醫,缺乏主動體檢,不吃早餐,與家人缺少交流,長時間處在空調環境中,長坐不動,不能保證睡眠時間,麵對電腦過久,三餐飲食無規律。
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確可以改變癌症發生的概率,這是預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動力。以女性惡性癌症的發生為例,據統計,解放初期上海市女性惡性癌症中排序第一的宮頸癌現在已降至第八位,而過去極少見的乳腺癌現在卻排到了第一,這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女性癌症排序發生變化的最生動的例子。因為宮頸癌的發生與生孩子多、性行為混亂有關,18歲以前發生過性行為的女性也易患上宮頸癌,而乳腺癌的發生則與營養過剩、哺乳過少有關。
切斷生舌方式與癌的通道
隻要改善生活方式,1/3的癌症可以預防;1/3的癌症如能早發現即可治愈;還有1/3的癌症積極治療即可延長生命。
防癌抗癌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要清淡;保持好心情,因為情緒抑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讓癌症有可乘之機;加強運動,運動可防癌。
吃低脂飲食。很多癌症與高脂肪飲食有關,在全國乳腺癌發病率中,上海和北京位居前列,這都與高脂肪飲食有關。
多吃新鮮蔬釆和水果。
不要吃得太精細,多吃纖維素高的素食。戒煙斷酒。飲食清淡不僅意味著少油,還意味著少鹽。
改變一日三餐的營養結構。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一般家庭的晚餐往往營養過剩,還有的人經常吃夜宵,胃腸不堪重負的時候,癌變的可能性就會隨之增加。
人們都喜歡醃魚臘肉,這些容易致癌的食品若與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如甜椒、西蘭花、豌豆苗、花菜、芹菜、青菜、苦瓜、豆瓣菜等搭配食用,將會安全得多。
人的皮膚下存在一種組織,平時處於休眠狀態,當用毛巾摩擦皮膚後,受到刺激的組織細胞就會活躍起來,進入血液循環,並逐步發展演變為網狀細胞。網狀細胞具有免疫功能,經常擦背能增加免疫力,能達到防癌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單是營養不良並不誘發癌症,但癌症誘因是綜合性的,營養不良與癌症誘發有一定的關聯。
蛋白質是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因素,人體一切細胞組織都由蛋白質組成。食物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越全,數量越多,比例越合適(近似於人體蛋白質的組成情況),其利用價值就越高。
人體一旦缺乏蛋白質,免疫球蛋白、t細胞、b細胞等免疫細胞便失去來源,機體便失去免疫功能,人體便會生癌症等疾病,甚至死亡。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的攝入不足或消耗過大,人體的免疫機製遭到破壞,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導致癌症。研究發現,飲食中蛋白質含量下降時,可促進人和動物發生癌症,在提高蛋白質的量或補充氨基酸後,則可抑製癌症的生長。海產低等動物蛋白質和某些氨基酸微生物有抑製癌症的功效,蛋白質對胃內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也有抑製作用。
調查表明,胃癌、食管癌、肝癌等癌症患者的病前飲食中,蛋白質攝入不足者的患癌比例明顯高於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