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中醫藥與防癌杭癌(2)(1 / 3)

針灸療法既能夠緩解癌症膈塞閉結、上下不通的局部症狀,又能改善正氣虛損的全身症狀,特別是對於現代醫學尚無肯定療效的症狀如灼痛、酸痛、伴有麻木的疼痛、腹脹、浮腫、倦怠、肢冷等,也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這些已成為目前臨床公認的現象。

針灸抗癌的辨證施治

(1)氣滯血瘀證宜理氣活血,化瘀消積,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足三裏、陽陵泉、脾俞、太溪、三陰父、內關等。

(2)痰濕凝聚證宜化痰祛濕,軟堅散結,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內關、足三裏、脾俞、胃俞、中脘、三陰交、合穀、間使

(3)熱毒內熾證宜清熱解毒,扶正祛邪,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合穀、內關、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百會、神闕(灸)等。運用針剌治療,每曰1次,每次留針10分鍾;神闕用艾條灸,每日2次,每次5分鍾。

(4)氣血不足證宜補養氣血,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足三裏、內關、三陰交、陽陵泉等。運用針剌治療,每日1次,每次留針10-15分鍾。

(5)髒腑虧虛證宜溫補脾腎,養益氣血,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足三裏、三陰交、脾俞、太溪、內關等。運用針剌治療,隔日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15次為1個療程。

(6)氣虛血瘀證宜補氣化瘀,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內關、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等。運用針剌治療中用補法,肝區疼痛者加肝俞。

(7)陰虛火旺證宜滋陰清熱,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太衝、合穀、三陰交、肺俞、足三裏等。運用針剌治療中用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10-15分鍾,間斷撚針,每5-7天為1個療程。

(8)陽虛水泛證宜健脾益氣,溫腎行水,本證常用的針灸穴位有水分、氣海、足三裏、三陰交、脾俞、腎俞等。運用針剌治療中多用補法,每日1-2次。艾灸以灸脾俞、腎俞為主,配合氣海、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每日2-3次,每次以艾條灸10-15分鍾。

毫針刺法適用於癌症各期的治行,其中尤以體針法效果為好,多用於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放射、化學治療副反應,癌性疼痛,以及癌瘤晚期虛損症狀明顯者。由於癌瘤患者多正虛邪盛,毫針刺激量不宜過大,要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

艾條溫和灸法適用於癌症各期的治療,即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穴位或癌症部位,距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烤,至局部皮膚紅暈、灼熱為度。要特別注意,施灸時勿要燙傷患者皮膚,一般可灸10-15分鍾。施灸神闕穴時,艾條溫和灸時間以5分鍾為宜。

敷貼可以防癌抗癌

敷貼療法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治病方法,多采用民間易得的動、植物等,經過處理後,敷貼於人體體表某部位而達到治療目的。敷貼療法具有簡便、安全、效驗等特點,老幼患者均可使用。研究資料表明,藥物外敷療法是治療癌瘤的一項有效手段。

貼療法的機理

敷貼療法的作用機理是依據中醫經絡學說,辨證配穴,靈活施術,使有防治功效的藥物通過皮膚腠理、毛孔、穴位、經脈而起作用,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髒,以穴祛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敷貼療法在部分癌瘤患者,其治療保健價值尤為明顯和突出。癌症患者多因病痛纏身,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或低下,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有的甚至已難進食,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患者難以堅持服食藥膳,以及中藥湯劑等,此時若采用敷貼療法,將具有防治癌症功效的藥食兼使的動、植物等妙品,炮製研粉後外敷患者的病灶經穴體表之處,可由表及裏而達髒腑,治療相關癌症,祛除病邪,克癌製勝,獲得康複的較好效果,或使臨床症狀得以改善,配合其他中西醫結合療法,以使患者能夠痊愈。對有些癌症患者來說,敷貼療法不僅可以攻毒克痛,而且可以根據病情變化,結合臨床辨證施治,更能達到扶正祛邪,消腫去痛的效果。

(1)散劑:將配方中的某些藥、食物按要求進行炮製,然後混合加工研成細末,酌量調勻。在用白開水或白酒、油料調拌時,應根據患者症狀及皮膚幹濕燥潤等實際情況,分別將敷藥料調拌為稀濕狀、黏稠狀等。

(2)膏劑:一般將配方中的藥料先用香油浸漬一段時間,然後放入鍋中,加植物油(香油或菜油等)用小火緩慢熬煉,待藥料焦黃,過濾去藥渣,將濾汁回入鍋中,繼續熬煉。待油脂漸漸呈棕黑色,滴在紙上成珠狀不散時(即軟硬適度),攤塗在一定規格(尺寸)的皮、布、牛皮紙、軟膠紙等上麵即可使用。

(3)糊劑:用研磨等方法將藥物製成細末,用黏合劑,如酒、醋、雞蛋清、麻油等輔助料,或用冷開水調拌藥末成糊狀;或用新鮮藥、食物洗淨後直接搗爛成糊狀敷貼於患處,外蓋紗布,以膠布固定。糊劑多選用易溶解、易研成細末的藥物,民間常用新鮮草藥,以及具有藥物功效的食物等。

敷貼方法所遵循的原則,所選用的穴位,原則上與針灸用穴是一致的,但也有本療法的特點。敷藥部位多數直接選用痛點穴位,即針灸常用的“阿是穴”,該穴便於藥物的直接滲透。同時還多選用竅穴,因竅穴與內髒有密切關係。

此外,在選穴時還必須遵循“欲清上焦,選上脘、肺俞、勞宮、內關;欲清中焦,宜選神闕、湧泉、中脘;欲清下焦,宜選氣海、關元等穴。欲補五髒,宜選背俞穴;欲瀉五髒,亦取背俞穴;欲救陽者,宜選關元、氣海”等原則。若病在經,循其經而取之。隻要選穴精當,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敷藥局部應按常規用75%酒精做局部消毒,也可用溫開水、白酒或其他消毒液洗淨穴位皮膚,然後敷藥,以免發生感染。癌症患者穴位敷藥時,選穴不宜過多,每次2-3個,每穴藥量應視病證而定,一般也不宜大,敷貼麵積也不宜過大,時間也不宜過久,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敷後若發生患部或穴位處瘙癢,可在敷藥外麵按摩,或用酒精塗擦患處後,再將膏藥加溫敷貼上。貼敷炒熱的藥物時,應注意藥物的適當溫度,防止發生燙傷。同樣,進行濕敷時,要保持藥料濕潤,以增強滲透性。對癌症患者並發有大皰性皮膚病變及表皮剝脫症者不宜濕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