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後發優勢理論的縣域經濟發展實證研究(1 / 2)

基於後發優勢理論的縣域經濟發展實證研究

傳播與技術

作者:謝正勇

【摘 要】中國的縣域約占國土麵積的9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平衡性特征,本文基於後發優勢理論的視角,選擇安徽省西部欠發達地區霍邱縣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分析後發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探討後發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後發優勢 縣域經濟 霍邱縣

一、後發優勢理論概述

1、後發優勢的具體表現

所謂後發優勢,是指後進國家相對於先進國家在發展上所具有的客觀有利條件。後發優勢理論認為落後國家和地區的後發優勢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麵:第一是資本的後發優勢。由於後發國和地區的投資收益率要高於資本富裕的先發國家和地區,促使富裕資本向落後國家和地區轉移,從而促進後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第二是技術的後發優勢。後發國和地區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與時間去研發先發國和地區已有的先進技術設備。第三是人力資本的後發優勢。後發國家和地區勞動力資源都比較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第四是製度優勢。後發國和地區可以通過對先進製度與管理經驗的移植、模仿和學習創新,從而避免試錯的高額代價。第五是產業結構的後發優勢。後發地區可以從以農業為主轉化為以工業結構為主的產業結構,從而提高生產的效率。

2、後發優勢實現的條件

後發優勢隻是後發地區潛在的優勢,不是實際擁有的,要使後發優勢變成現實,還需要一些條件支持:

(1)物質資本。物質資本是後發地區借以引進和購買先發地區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進步的物化載體,是實現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後發地區隻有獲得充足的資本積累,才能提高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2)人力資本。體現在後發地區的勞動者數量和質量方麵。後發地區要實現技術、製度的學習、消化、吸收與創新,就需要具有大量的較高文化素質、專業素質的人力資源。

(3)政府替代推動作用。後發優勢理論假設認為,後發地區要使潛在的後發優勢現實化還必須具備一些初始條件,但後發地區由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缺乏,導致本土企業學習、吸收、消化先發地區的資金、先進技術、先進製度的能力弱化,後發地區也缺乏形成這些初始條件的市場機製。在這種情況下,後發地區應該實施政府替代市場的辦法,以推動初始條件的形成。

二、霍邱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1、霍邱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霍邱經濟近年的經濟發展總體呈現出跨越式的特征,2005年以前經濟增長速度緩慢,2005年後,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4.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75.1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5%。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5億元,較2011年增長12%,實現財政收入20.5億元,較上年增長16.4%,總量居六安市首位。與此同時,縣域經濟結構得到優化:2005-2011年第一產業比重由35.4%下降到23.3%,第二產業比重由27.3……上升到49.1%,提高了21.8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已經處於主導地位,2011年第三產業比重為27.6%,較2010年下降了2.1個百分點。

霍邱縣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得益於第二產業中的重工業快速發展。2011年重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7.7%,重工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6.8%,其中采掘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81.8%。從2011年的情況來看,推動霍邱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是第二產業中的黑色金屬采掘業、工藝品及其他製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三大行業總量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3.4%。

2、霍邱縣域經濟後發優勢及發揮的有利條件

(1)資源優勢。一是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霍邱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2011年實現糧食總產157.42萬噸,霍邱縣農產品種類多、產量規模較大,是國家和省的棉、油、豬、山羊、禽蛋、荻柳等生產重點縣,2011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8.03億元。二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霍邱縣是一個人口大縣,總人口162.7萬,其中農業人口137.1萬,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有40多萬人。三是豐富的水資源。霍邱縣淡水麵積有62萬畝,正常年份淡水資源量11萬方,境內有79公裏長的淮河黃金水道,三大天然湖泊城東湖、城西湖、薑家湖,以及灃河、牛角河、淠河、史河等13條大小河流,能夠為生產、生活、養殖提供優質的淡水。四是富饒的礦產資源。霍邱有近20種具有理想開采價值的地下礦藏,其中鐵礦已經探明的儲量為27億噸、遠景儲量35億噸以上,位居全國第五、華東第一,是國內唯一剛開發的特大鐵礦,被列為全國大型鐵礦基地。五是土地價格優勢。霍邱縣是地域大縣,全縣麵積3943平方公裏,位居安徽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