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韜略鼻祖武經
釋典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隋書,經籍誌》注雲:“周文王師薑望撰。”
薑太公,商周之際軍事謀略家。因立國於呂的薑姓部旅後裔,故為薑姓,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周初任“太師”,被尊為“師尚父”,因此又有“呂尚”之稱。又以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
薑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麵,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卷,共60篇,近2萬字。
其中,第一卷《文韜》包括“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十二篇;第二卷《武韜》包括“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五篇。第一卷和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戰略問題。
第三卷《尤韜》包括“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等十三篇,重點闡述了將帥問題。
第四卷《虎韜》,包括“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十二篇,主要論述了在一般地形條件下的作戰指導原則和戰法。
第五卷《豹韜》“林戰”、“突戰”、“敵強”、“敵武”、“鳥雲山兵”、“鳥雲澤兵”、“少眾”、“分險”八篇中,著重論述了各種特殊地形條件下的作戰指導原則和戰法。
第六卷《犬韜》“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十篇中,論述了車、騎兵的組編以及各兵種的作戰特點和協同作戰的原則和方法。
由上述可見,《六韜》內容豐富,論述詳瞻,涉及到當時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麵,從而構成了一個較完備的兵學體係,堪稱先秦軍事著作中之集大成者。它在不少問題上,具有獨創性的啟迪意義,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曆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六韜》今譯本有毛元佑的《白話六韜》。
《六韜》與企業管理
作為一部兵家“武經”,《六韜》裏有許多思想值得現代企業家們好好琢磨。
領導者的個人修養:
組織內部成員的關係往往可以決定組織的發展去向,所以《六韜》開篇就講了領導者與組織成員的關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要求組織領導者關注組織內部成員的要求,而不能以一己之喜好行事,認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是應該從“道”的層麵上對自己嚴格要求。
領導者的這個“道”就是“仁”“德”“義”。“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六韜·文韜·文師》)。意思是說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領導者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六韜》的答案是“六守”。依《六韜》的觀點,所謂“六守”,即“仁愛、正義、忠誠、信用、勇敢、智謀。”
人才戰略:
任才使賢是任何一個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才能。那麼,什麼樣的人是領導者可以任用的優秀的人才呢?《六韜》提出了“五材”,“十過”說。
“五材”即勇、智、仁、信、忠。因為“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六韜·龍韜·論將》)。
“十過”即“勇而輕死”、“急而心速”、“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潔而不愛人”、“智而心緩”、“剛毅而自用”、“懦而喜任人。”因為如果一個人勇敢而輕死,就容易被敵人激怒;暴躁而急於求成,就容易被敵人拖垮;貪婪而圖謀私利,就容易受敵人賄賂;仁慈而偏於姑息,就容易被敵人動搖;聰明而膽小怕事,就容易被敵人脅迫;誠信而輕信別人,就容易被敵人欺騙;廉潔而近於刻薄,就容易被敵人輕侮;多謀而猶豫不決,就容易遭敵人襲擊;剛強而過於自信,就容易被敵人利用;懦弱而依賴他人,就容易受敵人愚弄。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善於識人,將不同的人安排於不同的職位上,使其名實相符。“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六韜·文韜·舉賢》)。意思是說將相分工,根據各級官吏應具備的條件選拔賢能,根據官吏的職責考核其工作實績。選拔各類人才,考查其能力強弱,使其德才與官位相稱、官位同德才相稱。這樣就掌握了舉賢的原則和方法了。
可見,在用人這個問題上,《六韜》的思想是格外理性的。
當然,這種理性還表現在它對物質激勵的重視。“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六韜·文韜·文師》)。意思是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瓦解競爭對手:
任何一個組織,其內部的和諧是取得外部競爭勝利的基礎,其外部競爭的勝出也會為其內部的穩定提供肥沃的土壤,二者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關係。在對外的關係處理上,《六韜》提出“文伐”。當組織與外部發生衝突時,不僅需要靠自身的過硬的條件,更應該通過一些非常的方法去削弱對方的力量,瓦解對方的意誌。
《六韜·武韜·文伐》裏列舉了12種方法:
一曰,因其所喜,以順其誌,彼將生驕,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即依照敵人的喜好,順從他隨誌願。這樣,他就會滋長驕傲情緒,而肯定去做邪惡的事情。如果再因勢利導,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曰,親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中必衰。廷無忠臣,社稷必危。親近拉攏敵君的近臣,以分化敵國的力量。敵國近臣如懷有二心,必然降低忠誠程度。敵國朝中沒有忠臣,他的國家必定麵臨危亡。
三曰,陰賂左右,得情甚深,身內情外,國將生害。暗中賄賂收買敵君大臣,和他建立深厚交情。這些人身居國內而心向外國,敵國就必將發生禍害。
四曰,輔其淫樂,以廣其誌,厚賂珠玉,娛以美人。卑辭委聽,順命而合。彼將不爭,奸節乃定。助長敵國君主的放縱享樂,擴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珠寶賄賂他,贈送美女討好他。言辭卑下,曲意聽從,順從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這樣,他就忘記與我鬥爭,而放肆地發展自己的邪惡行為了。
五曰,嚴其忠臣,而薄其賂。稽留其使,勿聽其事。亟為置代,遺以誠事。親而信之,其君將複合之。苟能嚴之,國乃可謀。故意尊敬敵國的忠臣,送給他微薄的禮物,與他出任使者前來交涉時,故意加以拖延,而對所交涉的問題不予答複,極力促使敵君改派使者,然後再誠心解決所交涉的問題,向他表示親近以取得他的信任,從而使敵國君彌合與我國的關係。這樣用不同的態度對待敵國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夠離間敵國君臣之間的關係,從而可以謀取敵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