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有關企業家精神的研究從未涉及企業家自我意識及其特征、規律等問題。本章從何謂企業家入手,逐步引申出西方主體性哲學的理論,首次提出企業家自我的本質、特點和規律。
第一節 何謂企業家
企業家是一個複雜的、多含義的概念。西方所積累的關於企業家理論文獻表明,它是一個隨著曆史的進程而不斷演變的範疇。當代中國企業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改革開放的產物,比西方企業家成長的曆史整整落後了幾百年。因而,他們不但具有與西方早期企業家發展曆史階段相似的特征,還有諸多自身的特點或特色。本節在梳理西方企業家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當代中國企業家的主要特點作簡要的評價。
一、文獻回顧:研究企業家的三個視角
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家最早成長於西方社會。伴隨著近幾百年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家作為一個複雜的、動態的現象,很難用一句話給予定義。本書根據以往的曆史文獻,從企業家發展史、企業家性質和企業家精神的特征對其進行透視。從不同程度上回答了什麼是企業家的本質。
(一)企業發展史視角下的企業家
近代經濟史表明,西方企業家的成長大致經曆了四種形態:業主製企業家、技術專家型企業家、管理型企業家和複合專家型企業家。這些稱謂的變化反映了伴隨著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遷,企業家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具備的主要特征。
1.“業主製”型的企業家。在十六七世紀市場經濟興起之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產生了以大機器生產為特點的工廠組織形式,由此取代了手工業工場,而成為市場經濟中普遍的經濟組織形態。這些工廠在財產組織形式上也都屬於單一業主製企業。其特點是:首先,企業是在企業主個人財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隻歸一個或少數幾個業主所有;其次,企業主享有企業全部經營所得,同時負擔企業全部債務及其經營風險;再其次,企業規模較小,資本有限,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不需要專門和複雜的管理活動。與今天企業的組織形式不同的是,在這一階段企業一般總是由企業所有者,即企業主直接控製和親自經營,是物質資本所有者以自身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經營企業。由於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合一,經營者在企業中擁有絕對的經營控製權,從而決定了經營者在企業經營中的獨斷性、隨意性和不規範性的管理特征。
2.“技術專家型”企業家。隨著市場製度的建立,引發了對技術創新的巨大需求。以技術支持為主導的工業化革命浪潮先後擴展到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從1784年瓦特成功製造出雙向聯動蒸汽機以後,人類開始進入了蒸汽機時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英國的棉布、煤和鐵潮水般地湧向世界各地。由此催生“技術專家型”企業家的迅速崛起。比起傳統的企業家,這類企業家的特點是,或擁有專利權,或擁有超常的技術優勢,並以此為企業獲得利潤。但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競爭的加劇,專利有可能過期、技術有可能被超越,要維持和發展企業的規模經營和持久經營,社會需要新型的企業家。企業發展史表明,技術型企業家具有一定的過渡性。
3.“職業管理型”企業家。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的100多年中,公司製的企業組織形式越來越普及並逐漸居於主導地位。技術的發展使生產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管理也開始從一般勞動中分離出來變成一項獨立的職能。為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對專業化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理論、教育及其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為企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專業管理人才。在這種曆史背景條件下,公司領導體製發生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的根本特征在於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即越來越多的大公司的所有者,開始在市場中選聘高層經理人員來經營企業,其選擇的標準不再是看被選聘人所持有公司股份的多少,而是看其經營管理能力的高低。這場變革不但深刻,而且發展非常迅猛,因此,在西方被稱為“經理革命”(Manag-erialRevolution)。自此,真正決定這些新型經營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取決於職業經理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
4.“複合專家型”企業家。與管理專家型企業家不同的是,“複合專家型”具備多維的知識儲備和管理能力。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西方國家在經曆了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後發生了新的產業革命,開始進入到“後工業社會”,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越來越被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知識化、信息化構成了這個階段的特征,因而也相應出現了“複合專家型”企業家。在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狀況下,他們可以用自身儲備的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做出最優的資源配置決策,從而把經營風險盡可能地縮小並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益。
(二)職業特性視角下的企業家
“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在16世紀早期出現在法語中,指用於領導軍事遠征軍(武裝探險、開拓殖民地冒險)的人,暗指企業家也是從事冒險活動的人。但後來的學者對企業家所做的定義更多的是包含著職業方麵的特征。
1.企業家是從事交易活動的人
18世紀中葉的法國作家貝利多爾(Belidor,BernardForestde)是最早給企業家下定義的人,他將企業家定義為:“按不固定的價格購買勞動力和物資,而按合同價格出售產品的人”。
2.企業家是有效的組織者
到了19世紀初,企業家的含義又得到進一步的擴展。1803年,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其《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指出,各種分散的生產要素並不能直接滿足市場的需要,而必須有效地組織起來才能創造價值。在他看來企業家就是“結合一切生產手段並為產品尋求價值的人”。或者說,“企業家是預見特定產品的需求以及生產手段,發現顧客,克服許多困難,將一切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的生產行為者”。
3.企業家是獨立的生產要素
最早將企業家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的提出者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認為,企業家是生產要素賣方與產品買方之間的中間人,是使生產要素在企業中結合起來,形成產品並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組織化過程的中心。企業家的作用就是“在潛在的生產要素與潛在的消費者之間架設橋梁”。
4.企業家是風險承擔者
美國經濟學家富蘭克·H·奈特(FrankHynemanKnight,1885—1972)1921年在其論文《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賦予了企業家是一個承擔不確定性風險的角色。不確定性是在完全未知、出現概率難以估算條件下的隨機事件,隻有企業家才能夠承擔起不確定性決策的職責。在充滿風險的世界中,企業家的首要職能是“決定幹什麼,以及如何去幹”。決策正確,企業家就可以得到剩餘或純利潤;決策失敗,企業家必須承擔起相應的損失。
5.企業家是克服組織低效率者
1968年利賓斯坦(Leibenstein)在其所提出的X效率理論指出,企業家的職責在於克服組織中的低效率從而取得成功的人。
6.企業家是套利者
柯茲納(Kirzner)繼承了馬歇爾的傳統,1973年在其著作《競爭與企業家精神》中,將企業家定義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獲利機會的洞察力的人”。
7.企業家是人力資本所有者
舒爾茨(Schultz)1973年認為企業家具有特殊的人力資本,因而能對經濟條件的變化做出反應,發現潛在獲利機會,在自己的經濟活動空間中重新配置資源,使經濟恢複均衡。
8.企業家是決策者
卡森(Casson)在1982年把企業家定義為專門就稀缺資源的協調做出判斷性決策的人。企業家不僅要做出長期決策,還要考慮到利益相關者在這種不確定環境中可能發生的反應。
(三)意識、心理特性視角下的企業家
如何使企業家適應企業管理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僅僅需要職業定位的觀察,還有相應的意識或精神視角的研究。
1.馬克斯·韋伯是最早研究企業家精神特征的人。他在1912年出版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一書中認為,每一種主張都會對人們的動機產生影響,信奉新教倫理的企業家的敬業精神不是來自對個人利益的狂熱追求,而是來自成為上帝“選民”的宗教熱忱。在新教的教義中,對單純追求財富的行動是不予以寬恕的。他們認為財富容易導致情欲的放蕩,而積極的工作才是至善的人生目標。清教徒視世俗的職業生涯為天職,殫精竭慮、持久不懈、有條不紊地勞動是成為“得救”的最可靠、最顯著的證明。韋伯的結論是,新教的這種倫理觀造就了西歐資本主義企業家獨特的精神氣質:鋼鐵般的意誌、認真刻板、嚴於律己和講求實效。
2.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本質是創新精神。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經濟發展理論》(1912)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50)中對企業家的定義、職能等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他認為,企業家是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即建立新的生產函數的人。熊彼特指出:“通過利用一種新的發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種未經試驗的技術可能性,來生產新商品,或用新方法生產老商品;通過新開辟原料供應新來源或產品的新銷路;以及通過改組工業結構等手段來改良或徹底改變生產模式。”因此隻有能夠對經濟環境做出創造性的或創新性的反應,從而推動生產力增長的人才能被稱之為企業家。
3.現代西方一些學者主要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企業家個體所具有的素質、精神和行為能力特征等因素。企業家心理特質無疑是影響企業家的內在因素之一。這裏所說的企業家心理特質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具體包括了企業家意識、心理和個性等。在此簡略地介紹一些西方學者的觀點:
(1)薩伊強調企業家在企業中的突出地位,將判斷力、堅韌性、監督管理才能等作為企業家的基本素質,企業家“需要兼有那些往往不可兼得的品質與技能,即判斷力、堅毅、常識和專業知識”。
(2)馬歇爾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心理特征,包括“果斷、機智、謹慎和堅定”和“自力更生、堅強、敏捷並富有進取心”以及“對優越性具有強烈的願望”等。同時,他指出企業家是憑借創新力、洞察力和統率力發現和消除市場不均衡性,並創造交易機會和效用,給生產指出方向,使生產要素得以組織化的人。
(3)製度學派的經濟學家科斯(Coase)認為,企業家應該具有預測市場需求能力、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等,使企業的交易費用降低,發揮企業替代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麥克萊蘭(McClelland)指出,具有對成功的高度需求,具有改革的願望,適度冒險的願望,獨立和追求卓越願望的人有可能成為企業家。
(4)柯茲納從發揮市場修正不均衡角度分析企業家的決策能力。他認為企業家擁有的敏銳市場洞察力,使市場能自動地發揮修正不均衡的功能。此外,他還提出了一個描述企業家心理素質的術語———敏感,認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機會,特別強調了企業家具有在現實的市場過程中善於把握市場機會的個性特質。
(5)經濟學家卡森(Casson)針對企業的研究缺乏一般框架的不足,用判斷性決策能力作為企業家能力的核心。所謂判斷性決策,是指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依據所掌握的公開信息,按照既定的決策規則和程序所作的決策。
(6)卡文(Covin)和斯萊文(Slevin)提出企業家型廠商表現出更多的創新、風險承擔和主動行為,因為這些企業能夠在戰略遠景上比其他企業更係統地達成共識。這些企業家行為和精神的具體表現,對於企業家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從而推動了企業家的快速成長。
(7)斯特沃德(Stewart)認為,心理傾向是企業家行為的先兆。他從最常見的企業家描述中抽取“成就趨向、冒險傾向和創新偏好這三個傾向發展了一個理論框架”。
(8)伊剛(Iyigun)和柯文(Qwen)認為,風險規避是決定是否選擇成為企業家的因素之一,他發現“隨著平均資本收入的提高,相對更多數人在正規教育中會選擇相對穩定的職業技能,而不是成為取得風險收入的創業型企業家”。
總體上,上述不同視角下關於企業家精神的定義,對理解企業家精神內涵不無裨益。但是,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較早地認識到西方傳統企業家理論對企業家精神研究的局限性,德魯克說:對經濟學家來說,企業家精神是“超經濟的”事物,它深刻地影響,而且的確引導著經濟,但它本身卻不屬於經濟範疇。因為它涉及價值觀、認知和處世態度等觀念。
德魯克啟示我們,企業家精神現象的研究超出了一般經濟學的範圍,本書首次力圖從自我的視角研究企業家的價值觀、認知和處世態度等觀念形成的根源。
二、當代中國企業家的特點
與西方企業家相比,無論是從曆史時間和所處環境看,當代中國企業家的成長過程,既有與西方企業家早期曆史階段的相似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還表現出某些不足:
其一,當代中國企業家隊伍是以業主製企業家為主體的,遠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統計,我國現有企業中,99%屬於中小企業,這就決定了我們的企業家隊伍的性質。而其他類型的企業家群體,技術專家型企業家、管理型企業家和複合專家型企業家主要分布在大型國企、大型外資企業及其少數較為發達的民營企業之中。
其二,我國企業家的理性意識不足。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缺少現代理性和科學精神,加之中國經濟改革之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企業家無從接受現代理性精神的洗禮。因之,改革開放初期到今天,在企業家的精神現象領域中出現了大量的盲目性、衝動性等非理性行為。
其三,我國尚未形成職業化的企業家隊伍。大部分企業家或者屬於政府任命的國有企業家,或者屬於自我創業的企業家。在市場中還找不到充足的職業化的企業家的資源。與西方相比,我們還沒有進入“經理革命”階段。因此,企業的發展隻能依賴現有企業家自身的摸索和學習,這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群體的成長。
其四,最根本的是當代中國企業家對企業家的性質缺少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初期,大部分企業家已經初步學會了賺錢生財之道。但他們對企業家的精神內涵還缺少足夠的領悟與認知。當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實踐、學習和反思的過程。
但中國企業家還具有特殊的優勢:(1)中國企業家沒有經過職業化的訓練固然是一個缺陷。但是,在全球化時代西方企業家的種種經驗、理論可以為我們直接所借鑒或使用,可以免於一些由於自我摸索所走的彎路。這就是當代中國企業家的“後發優勢”。(2)我們是一個文化大國,自我學習與反思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傳統之一,因而企業家階層有著較強的學習和吸收能力。據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組織的第十三次全國範圍的企業經營者年度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企業經營者越來越重視學習,大部分企業經營者認為其個人學習能力處於中上水平。這項調查結果顯示,根據經營家對自身九項能力的評價,經營家個人綜合學習能力屬於中等偏上,即學習能力較強。其中反思能力、發明能力、獲取知識能力相對較強,選擇能力、執行能力、推廣能力、發現能力處於中間,傳遞知識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目前,企業經營者獲取經營管理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親身實踐、總結與反思,同時對讀書學習也較為重視。他們認為獲取經營管理知識的有效途徑按比例排列依次為:親身實踐、總結與反思、與人交流、參加培訓、閱讀書報刊和看影像資料等。(3)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傳統。在當代中國企業家身上主要表現為:一是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和英雄主義氣質。中國企業家傳承了幾千年來君子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傳統,努力在商海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許多人白手起家,竟成大業,以浙江溫州民營企業家為例。溫州企業家的工作精神,就是從社會最底層做起,幾千元上萬元起家,走上艱辛、堅韌的創業之路。溫州人能做到在他們很窮時能吃苦,富裕起來還能吃苦;在當小老板時能吃苦,當大老板時也能吃苦;在沒有文化時能吃苦,到了知識時代還能吃苦。而且,他們在挫折麵前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二是深厚的“和合”倫理精神。在中國企業家身上,較集中地體現了儒家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的文化氣質。他們注重各種人際脈絡資源,主動搞好與政府、社會、員工、朋友、鄰裏的關係,從而為自己的事業尋求發展機遇。三是有自覺的社會責任精神。許多企業家致富不忘國家、梓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尹明善年近七旬仍不倦奔忙和操勞,他鍾愛的事業如日中天,支撐他的就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種振興民族工業的信念。至於企業家捐贈梓裏的事例,如修橋、造路、扶貧、建學校等更是比比皆是。
第二節 企業家的人學機理
但是,我們如果要全麵、透徹地認識企業家自我的共性特征,首先必須從人學的視角給予觀察和研究,以此而超越對企業家認知的局限性。
人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全方位地研究人的存在,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特征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眾所周知,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經曆了從無機生命到有機生命,再發展到有意識的動物之後的高級生命。人不僅有社會意識,還有自我意識,這是人的生命高於動物之處。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是自然性與精神性的統一體。作為人學的研究,應當包含人的三大係統:生理係統、心理係統和精神係統。
一、生理係統:自然與欲望
人是什麼?在馬克思理論誕生之前,基督教把人看成是一個上帝的創造物,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存在者”,後來的黑格爾把人看成是神秘的“絕對理念”的產物。隻有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肯定了自然屬性是一切人性的基礎。馬克思說人是一個“實際的、肉體的、站立在堅實的地球上的,呼吸著一切自然力量的人。”他還說“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物,一方麵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於人身上。”“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製約的和受限製的存在物。”所以馬克思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用現代語言闡釋上述思想,可以表述為人首先是有自然的生命力和能動性的生命。
作為有生命的肉體組織就構成了人的生理係統。這是一個由運動器官係統、消化器官係統、排泄器官係統、呼吸器官係統、內分泌組織係統、循環器官組織係統、生殖器官係統和神經組織係統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各個子係統互相聯係、互相製約、協調有序的發揮功能。既同外部自然界保持著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換以參與自然界的活動,又在自身內部保持自然有序的新陳代謝狀態,從而形成人的全部生命活動。具體表現為吃、喝、拉、撒、睡和性等自然性的活動,也就是自然欲望的活動。
但是,人的生理係統與動物是有本質區別的。馬克思說:“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是人的真正機能,但是如果是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並使它成為最後所謂的終極活動,那麼,在這種抽象中,他們就是動物的機能。”換言之,動物的生理係統是動物適應自然界而存在的,而人的生理組織結構和器官不僅能像動物一樣可以適應自然而存在,同時還能適應作為人的特有的社會活動而存在。其中,人的勞動實踐導致了人的生理係統遠遠優於動物的生理係統,這是形成和產生真正屬於人的本質力量和活動的自然基礎。
二、心理係統:認知、意誌與情緒
動物對世界隻有本能的認知活動。而人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演化和發展出比動物更為高級的認知、認識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人腦容量和完善程度上優於任何動物,這就是為什麼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長的根源。人腦是一個由巨大數量的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組成的組織結構,是一個極其複雜、精密、功能奇特的物質網絡神經係統。它是接受、儲存、加工信息,進行意識、思維活動的器官,並保證人的活動的自覺性、計劃性和目的性,這個過程也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人的心理活動與動物的活動不同之處不僅在於人腦更聰明,還在於人腦活動的對象更為廣泛,不僅包括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包括對社會生活和自我的認識。
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和意誌過程。這三者既聯係又有區別。認知過程是人接受、儲存、加工和理解各種信息的過程,也就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情緒情感過程是由人自身的主體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上的體驗,既有積極的、肯定的態度體驗,也有消極和悲觀的體驗態度。意誌過程是人在克服困難爭取達到目的時的心理活動過程。人的情緒和意誌總是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一方麵隻有深刻而正確的認識才可能產生持久而強烈的情感和堅強的意誌;另一方麵,人的情緒和意誌是認識的動力,意誌行動使人的認識不斷深入。其中,情緒處於心理係統中最核心的地位,它在總體上反映了人的心理狀態,代表著總體趨向和特征。
三、精神係統:客觀意識和自我意識
在哲學意義上的意識或精神不單單是指人腦對外界的本能與直接反映,而是指人腦在本能反應的第一信號係統基礎上,進行的第二信號係統(語言和文字)的活動,包括對外部事物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等。它是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語言、邏輯所建立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觀念形態。其內容包括對自我的認識(自我意識)和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客觀意識)。反過來,這些觀念又指導著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自我意識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主要闡發的內容。動物有意識,但對外界僅有不自覺的下意識的心理反應,尚未發展出自我意識;相反,人意識到自我,知道自我與世界的區別,知道了“我”的存在的獨立性,所以產生了更高級的生命意識,諸如動物所沒有的尊嚴感、羞恥感等。在《聖經》中,對人的自我意識的啟蒙過程作了很好的隱喻,當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樹之果後,能夠睜開眼睛而看到自己處於赤身裸體狀態,於是產生了羞恥感。在此,智慧樹之果象征著人類意識進化中的大腦,而羞恥感則代表著人的自我意識起始於對善惡是非的識別。
客觀意識包括自然意識和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指我們日常所說的整個社會體係的意識形態,也就是人類或社會群體的自我意識,諸如時代精神、宗教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和倫理精神等。它是一個社會共同建立、承認和遵守的集體意識。盡管個體離不開自然性的吃、喝、拉、撒、睡等本能的下意識,但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社會為人類和個體提供了大的生存係統,包括:經濟係統、曆史係統、政治係統、倫理係統和文化係統等等。因而人的自然屬性的特征被社會化,使所有的吃、喝、拉、撒、睡等肉體活動脫離了單純的自然屬性,而成為具有共同社會規範的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說:“隻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人的存在。”所以,人存在於世必然離不開基本的社會意識。
在此,我們把群體共有的社會意識和個體的自我意識統稱為精神。但是,兩者絕非是彼此互不關聯的,在本質上是一個對立統一的關係,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高於個體意識,它在總體上決定著自我意識的基本內容。而個體意識既獨立於社會,又離不開社會。個體的自我意識是個體的主觀精神的內容,表現為特殊性或個性化的意識特征。有人追求權力,有人追求藝術,有人追求金錢……可謂“人有千麵,各有不同”。正因為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特殊意義和價值,人才超越了動物的自然習性,而成為有精神追求的生命。
在黑格爾、馬克思看來,動物的生命活動僅僅是滿足於單一的自然屬性的需要,而人的精神生命超越了自然屬性,所以具有無限性的特征,表現為主體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對此,馬克思做過精彩的論述:“誠然,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隻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麵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麵的;動物隻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隻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隻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係,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四、局部與整體:三大係統的關係
生理係統、心理係統和精神係統這三者之間是一個相互依賴又相互製約的整體性的關係,由此構成了完整的自我。它實際上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自我的關係。
黑格爾認為,自然是精神的前提,而精神是自然的真理。人的生命欲望是整個生命係統的基礎,因而是所有的心理、精神活動的原動力。心理係統連接著生理係統和精神係統,生理係統的原欲要通過心理係統反射出來,精神係統也要把社會意識和自我意識通過心理係統轉化為指導具體行動的命令。但是,精神作為人的最高級生命的部分,在總體上決定著人的心理和生理係統及其一切行動的方式。所以,健全的精神是人自我實現的根本之所在。總之,三者連為互動一體性的關係,從而構成了一個自我的世界。人的全部生活,包括肉體的、經濟的、政治的、理論的、藝術的等等,都是人的自我實現的組成部分。因而,自我實現的過程也就是三大係統協調發展的過程。
然而,這三個係統之間通常充滿了矛盾和衝突,任何一方的衰退都可能引發其他方的反應。如生命的衰退可能引發心理和精神的衰退;反之,一個人的精神長期得不到實現和滿足,也會導致心理崩潰,進而導致自然生命的衰退。許多人之所以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就是因為得不到相應的精神支撐,由此引發自我的困境。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上的苦惱、矛盾等精神現象,實質上就是這三大係統內在衝突的外在表征。
五、企業家人學的一般解讀
從職業的角度說,企業家一般是指著手工作,尋求機會,甘冒風險,通過創新和開辦企業實現個人目標並滿足社會需求的人。現在借助人學的視角,我們對企業家的認識又有了三個新的向度:
1.強大的本能欲望和健全的生理係統是成為一名優秀企業家的必備素質之一
企業家的職業是一個複合型職業。不僅要和物,如資本、財富打交道,還要和人打交道。因此,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是一個繁雜、耗時、忙碌、辛苦的工作。他們勞動強度大,生活不規律,一邊吃快餐,一邊接電話常常是他的工作狀態。過度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使不少企業家早早地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進入21世紀之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國內許多正值壯年的企業家接二連三地去世。如上海中發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南民因患急性腦血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37歲。
2.健全的心理素質同樣是一名企業家成長的必要條件
由於企業經營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持續不斷的經營帶來的心理壓力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所做的《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顯示,患有心理疾病的企業家有時出現或經常出現“煩躁易怒”症狀的占70.5%,“疲憊不堪”的占62.7%,“心情沮喪”的占37.6%,“疑慮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強”的占28.6%,“悲觀失望”的占16.5%。這也是當代中國企業家的自我困境之一。
3.良好的精神素養是企業家成功的最根本的條件
具體而言:(1)主動承擔風險的責任意識。誠如我們在導論中所述,在早期西方企業家文獻中,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作為實體性內容,企業家是通過市場活動賺取財富的人;二是作為精神表現為冒險、探險、勇敢等心理現象和意識現象,如馬歇爾、熊彼特,特別是奈特將企業家的本性與承擔風險聯係起來,因而隻有那些敢於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人,才能創立和經營企業。許多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喜歡冒險並勇於承擔責任,善於發現潛在危機,並盡可能把這種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企業家風險意識表現在:一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及其企業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下,企業經營者不僅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還要有敢冒風險的勇氣;二是對企業風險進行控製和管理的意識,采取科學的方法、係統的措施,對風險進行分析、辨識、推斷、防範和處理,從而達到化解風險的目的。
(2)勇於創新的精神。根據定義,企業家是將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領域的組織者。按照現代經濟學觀點,傳統的產品隨著在市場中的價格降低,其邊際利潤也隨之開始遞減。因此,企業家隻有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發現新市場、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在今天開放的時代尤其是如此,麵對外來的技術、產品和管理不斷的翻新和變化,企業家若無創新意識,就意味著是一個短命的企業家。但創新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家同樣麵臨著失敗的風險。兩相權衡,隻有勇於創新,才可能走出一條光明的生存之路。
(3)必勝的信念。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這要求企業家在精神上具備必勝的精神信念。因為一旦資本投入下去,大部分資本就有可能成為沉沒成本而難以回收。這意味著企業家必須參與市場博弈。在充滿生死搏鬥的、不可預見性的過程中,企業家隻有具有一定能戰勝對手的信念,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生命能量與對手進行較量。恰如一位國內企業的總裁所說:“對一個企業負責人來說,堅定的、必勝的信念最重要。”
總之,企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而企業家是將責任、創新和風險意識集於一身的人。在今天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尤其如此。在那些非常引人注目的創新領域,如高科技———從事微型計算機或生物基因等類型的企業,其失敗率非常高,成功的機遇甚至幸存的機遇則很低。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隻有2%的企業存活達到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所以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企業家必須有風險責任意識。一方麵企業家要時時提防各種風險的衝擊,另一方麵要有承擔失敗的勇氣;否則,企業家就會在困境之時喪失生存下去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