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奇”的發現(1 / 1)

“好奇”的發現

科技視野

作者:任秋淩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自2012年8月登陸後便一直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勘察,迄今已經取得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成果。這輛重達1噸的火星車的首要任務是,確定登陸地蓋爾隕坑是否曾經出現適於微生物存在的環境。現在,“好奇”號已經發現證據,正進行核實。隨著這項為期兩年的考察任務的繼續,“好奇”號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加深對火星的了解。

順利著陸

2012年8月5日晚上,“好奇”號火星車成功在火星表麵著陸。無論對“好奇”號任務本身還是未來的火星探索計劃,成功著陸都是一次巨大成功,著陸係統本身也是一項重要成果。“好奇”號采取的著陸方式不同於此前的任何方式。著陸過程中,“太空起重機”利用繩索將“好奇”號降到火星表麵。隨後,“太空起重機”飛走,在安全距離外故意墜毀。這項技術將幫助未來攜帶大量有效負荷的探測器登陸火星,為人類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建造基地鋪平道路。

“好奇”號登陸火星時的精確度前所未有,這要感謝一個新型引導進入係統。未來的火星任務也將采用這一係統。“好奇”號的登陸地是一個橢圓形區域,長20千米,寬7千米。相比之下,2004年登陸火星的“機遇”號和“勇氣”號的橢圓形登陸地長150千米,寬20千米。

測量火星輻射

“好奇”號對火星表麵輻射進行的測量是火星探索史上的第一次。對火星的輻射環境進行測量會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輻射對人類訪客以及有可能存在過的生命形式的影響。“好奇”號的測量數據令人鼓舞,至少對未來的人類殖民者來說如此。數據顯示火星輻射水平與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受到的輻射不相上下。

在8個月的太空飛行中,“好奇”號測量到的輻射水平不斷提高。“好奇”號項目科學家表示,早期獲取的數據顯示宇航員能夠執行持續時間較長的往返式火星任務,體內的輻射劑量不會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不過,太陽爆發(尤其是火星直麵太陽時)會讓問題變得複雜。

發現古代河床

在登陸後7周,“好奇”號項目科學家宣布“好奇”號發現一個古代河床。數十億年前,這裏曾經存在齊膝深的河流。科學家以加拿大西

北地區的霍塔湖的名字將這個出露岩層命名為“霍塔”。這一發現說明火星上至少有一些地區曾經在數十億年前有過宜居環境。在地球上,生命在存在液態水的地區非常興盛。如果出現液態水,古代的火星也可能孕育出生命。

證明火星曾有過宜居環境

“好奇”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可能是證明了火星曾有過宜居環境。今年2月,“好奇”號利用衝擊式鑽頭在一個名為“約翰·克萊恩”的岩層鑽孔,深度達到6.4厘米。這是“好奇”號第一次在火星上鑽岩取樣,也是人類製造的探測器第一次在另一顆星球上鑽岩取樣。通過對岩石取樣進行分析將幫助科學家研究數十億年前的火星環境。

在“約翰·克萊恩”岩層鑽取的灰色粉末樣本中,“好奇”號發現了一些重要化學元素,包括硫、氮、氫、氧、磷和碳。此外,這個細顆粒岩層中還存在黏土礦物,說明很久以前曾出現有水環境,可能是一個湖泊。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水體的PH值呈中性,含鹽度不高。

鑒於已經掌握的證據,“好奇”號項目組在3月初宣布,“好奇”號登陸地曾在數十億年前出現適於生命存在的環境。“好奇”號項目首席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約翰·格羅澤格表示:“我們進行的研究顯示火星一度出現宜居環境,能夠支持生命存在,甚至有可能出現可以飲用的水。”

行星學走近普通人

“好奇”號的旅程將公眾對火星探索的興趣提高到一個空前的程度。“好奇”號采用的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著陸技術讓人聯想到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8月5日晚上,人們聚集在紐約時代廣場等場所,靜候“好奇”號能否經受住穿過火星大氣層過程中所謂的“恐怖7分鍾”考驗。

在成功著陸後幾個月時間裏,人們對“好奇”號的興趣有增無減,這要感謝“好奇”號項目組充分利用網絡,尤其是社交網站的巨大力量。截至2013年3月,“好奇”號的官方Twitter feed已經擁有超過130萬名追隨者,“好奇”號項目組發布的留言超過1900個。迄今為止,“好奇”號已經向地球傳回超過4.9萬幅照片。公眾可以在“好奇”號任務的主頁上欣賞這些照片。

不僅如此,“好奇”號的成功還將對未來一係列火星探索計劃產生重要影響。2012年12月,美國宇航局宣布,計劃在2020年向火星發射另一個大型探測器。這個探測器將立基於“好奇”號的底盤和著陸係統。

【責任編輯】龐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