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廊橋:隱匿浙水閩山的傳奇(1 / 3)

廊橋:隱匿浙水閩山的傳奇

地理風物

作者:劉小方

當你有機會深入浙南閩北的高山長水,目睹“高低嶺盡見清溪,長空一道飛虹度”時,不禁錯愕,原來世界上最美的廊橋竟在這裏!2012年最新調整的《中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將位於浙江省泰順縣、景寧縣、慶元縣和福建省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政和縣的廊橋群落以“浙閩木拱廊橋”的身份正式列入,這一舉措標誌著“可憐地僻無人賞,拋擲深山亂木中”的浙閩廊橋將成為千餘年來中國橋梁文化的代表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橋梁遺產的中國代表。

彩虹臥波,中國廊橋的前世今生

橋梁專家茅以昇說過,橋是自古最普遍且最特殊的建築物。《說文解字》解釋為“用木跨水,即今之橋也”,河流山穀遍布大地,橋自然也隨處可見,作為懸空道路的延伸,橋大多位於險要之處,絕處逢生的功能使其具有特殊性。

據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早期先民涉水的建築可能是踏步橋,又稱汀,通過拋石水中,踏步而成橋;隨後是在兩岸直接架木而成的梁;再隨後發展為較複雜的梁橋和拱形橋梁。橋梁技術的成熟應當是較晚的時候,《易經》有“利涉大川”,可知當時大河上還沒有橋,隻能占卜出吉利的時間以設法通過。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正式發掘,出土的幾處橋板上散亂堆積著的殘磚碎瓦似乎可以證明這是廊橋,先秦造橋技術由此可見一斑。秦漢時定都瀕臨渭河的關中,渭河上有了建成3座“下圓以通水”、彎曲如虹木梁柱橋的記載,但這一時期的橋梁營建還隻限於特定地區,沒有大範圍展開。

中國古代橋梁技術和建設的全麵繁榮是在隋唐時期,隋開皇十五年修建的單孔敞肩圓弧石拱橋——趙州橋至今依舊挺立如故。唐詩中大量關於橋的描寫,更為我們了解古代橋梁增加了浪漫和詩意的色彩:讀劉禹錫的“春城三百七十橋,夾岸竹樓隔柳條”和白居易的“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一個

橋的世界撲麵而來。

宋代我國第一次出現了新穎的木栱橋,學術上稱之為貫木橋,也就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大虹橋,其特點是不用立柱支撐,既有效避免了“橋柱壞舟”,兼顧了橋上交通和橋下行船的需要,又形成了曲線美的闊大弧形橋身。難怪李約瑟博士曾感歎“中國的橋梁無一不美,而且大多數的橋梁都極為美觀”。

唐末至北宋的長期戰亂造成北方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數百萬北方移民定居南方。僅宋建炎三年(1129年),跟隨宋高宗趙構南渡的就有數萬官員和百姓。大量北方移民不斷在這一時期進入山高林密、地理位置相對封閉的浙南閩北地區,隨之帶來的當然也包括貫木橋技術。貫木橋在“遙聞前山相對語,跨繞溪穀數裏程”的自然環境中改革、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廊橋。所謂廊橋,就是有屋簷的橋,當地也叫屋橋、風雨橋、蜈蚣橋、蝦蛄橋,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不用橋墩也無需釘榫,橋上再架設橋屋,形成一個閉合完整的建築空間。

今天,浙南閩北地區現存的木栱廊橋不僅完整保存了自宋至明清以降多個實物橋梁,如北宋天聖二年大濟甫田橋和雙門橋(慶元)、明成化三年禾溪村三仙橋(周寧)、清嘉慶七年的梅漴橋(景寧),形成了中國木拱橋梁完整的曆史剖麵,而且也成功保留了從簡支木梁橋(泰順龍垟橋)、中間有支撐的木平梁橋(泰順劉宅橋)、兩端設斜撐的水平梁橋(泰順城水橋)再到編木拱的整個木拱橋梁(泰順三條橋)結構發展曆程,明晰展現了中國古代橋梁的演進過程,再現了木拱廊橋的前世今生,堪稱世界橋梁史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