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星真人秀節目發展探微(1 / 2)

明星真人秀節目發展探微

聲屏世界

作者:王楠楠

【摘要】2013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推出了國內首檔大型親子旅行生存體驗真人秀《爸爸去哪兒》,該節目以近乎“零差評”的口碑超過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等娛樂節目在受眾心中的美譽度,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焦點。本文旨在通過對《爸爸去哪兒》這一節目的傳播特性、受眾群體特征以及所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解讀,進而對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前景進行預測和思考。

【關鍵詞】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受眾特征

同大部分節目形態一樣,真人秀(Reality TV Show)也起源於20世紀的歐美國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亞洲國家也或原版引進或自行創作屬於自己的電視真人秀節目。韓國MBC推出的《我們結婚了》、《爸爸!我們去哪兒?》在國內和海外擁有超高的人氣和視頻點擊率證明了真人秀在觀眾中的受歡迎程度。近年來,中國引進的一些真人秀節目,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以及東方衛視的《中國夢之聲》都在節目原有製作工序的基礎上加入本土元素,成為中國受眾喜愛和追捧的娛樂節目典範。

在泛娛樂化時代,在國人逐漸厭倦了批量生產的音樂選秀節目之時,湖南衛視又敢為人先的推出了融合親情、趣味、冒險於一體的大型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雖然是照搬韓國原版節目,但新浪微博做的一項調查中,支持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的網友人數遠遠超過支持韓國版的人數。根據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合數托邦創意分析工作室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最新一期播出以來,《爸爸去哪兒》以89.26%的美譽度超過《中國好聲音》成為名副其實的“口碑王”,成功抒寫了電視娛樂節目的新篇章。這檔節目的熱播也引起了業內業外人士的廣泛探討,引發了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爸爸去哪兒》的節目特點與傳播特性

1、“星爸”、“萌娃”的眼球效應

所謂“眼球效應”,是指利用一切手段和措施吸引他人的眼光、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從而達到醒目、轟動的效果。在泛娛樂化時代,在娛樂資源剩餘、注意力資源稀缺的大環境下,“眼球效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電視台需要“眼球”來保證收視率,報紙、雜誌需要“眼球”來增加發行量,而網站更需要“眼球”來增加其點擊率。美國學者邁克爾·戈德海伯曾指出,在新經濟時代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財富。

湖南衛視正是抓住這樣一個特點,精心挑選五對性格各異的五組“星爸”、“萌娃”:擁有萬千粉絲的“不老男神”林誌穎和四歲半的“萌娃”KIMI;前奧運冠軍田亮和他長相甜美、性格堅毅的女兒田雨橙;深受大家關注的著名演員郭濤和他極富責任心和正義感的兒子“石頭”;平時很少過問家務事的導演王嶽倫和乖巧懂事的女兒王詩齡,以及在最新一期成功逆襲獲得超高人氣和關注的張亮父子。

人類與生俱來的獵奇和窺探心理使觀眾對明星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處、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產生強烈的興趣,而每到一處與自身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生存體驗點,孩子與父親間、五個孩子之間產生的分歧、矛盾以及溫情瞬間,使觀眾獲得了別樣的感動和滿足。《爸爸去哪兒》中,帶有明星光環的爸爸以及外形出眾的“星二代”在收視率和點擊率上完勝普通家庭,這也正是注意力經濟下令人無奈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2、異形字體和CG技術顛覆傳統綜藝節目視聽語言

《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原版節目,熟悉韓國綜藝節目的“80後”、“90後”觀眾會發現,他們的節目畫麵跟國內一些綜藝節目最大的不同,在於韓國節目畫麵更加生動、活潑有趣味。字幕也不是規規矩矩的顯示在畫麵最底部,更多的是一些閃字和放大的異形字體出現在人物的周圍,有時甚至根據畫麵中人物心理狀態把人物的頭部放大或縮小,產生很誇張的喜劇效果,令人捧腹。CG技術的全稱是Computer Graphics,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集電腦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後期製作技術。以上手段的采用使觀眾更加便利的獲取信息,使節目的娛樂性大大增強。

《爸爸去哪兒》令人印象頗深的就是田亮女兒英文名字“Cindy”川味英語發音,田亮在一次喊門外的女兒幫忙洗菜時,字幕組在田亮喊“Cindy”的時候配上“森碟”兩字,讓觀眾直呼有才,而田亮本人也在一次采訪中說道:“字幕組太有智慧了。”除了生動的字幕,節目預告片采用兩個帶有父子或父女照片的搖頭娃娃進行對話的方式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讓大家對新一期節目更加期待。

二、《爸爸去哪兒》的受眾群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