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網絡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
傳媒e時代
作者:宋夕 李超
【摘要】“沉默的螺旋”顧名思義“沉默的大多數”該理論重要前提之一是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所產生的對“多數”或“優勢”意見的趨同心理,它強調的是大眾傳播對現實中個人的影響。而在網絡空間中,大眾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區、論壇、博客、微博、陌陌等個人平台上自說自話,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自己表達觀點的機製。本文通過分析傳統媒體和網絡語境的現狀論證了社會孤立的動機並沒有消失,隻是網絡群體對個人壓力的呈現方式有所變化,壓力的強度相對減弱,但“沉默的螺旋”並沒有從網際消失。
【關鍵詞】網絡媒體沉默的螺旋匿名性
“沉默的螺旋”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三大傳統媒體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那時候人們對於媒體發布的新聞或者信息隻是通過被動的接收這一方式來了解周圍的動態。傳統媒體與受眾之間這種你傳我收的傳播模式自然就成了“議程設置”作用機製的最好體現,進而,人們根據媒體的設置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在網絡傳播時代尤其是當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種控製輿論的社會機製看似就失去了效果,網絡成為了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但是筆者認為“沉默的螺旋”在網絡空間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概要
媒體報道出一個新聞事件,往往是媒體先對其評頭論足,等到新聞背後的新聞浮出水麵,媒體實則已經把人們引導向了它所希望的輿論領地。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就輿論的引導與控製這個角度對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於1974年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假說,並於1980年發表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社會的皮膚》中,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影響公眾意見方麵有強大的效果,並把輿論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稱為“沉默的螺旋”。
該理論主要闡釋了三個觀點①: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會造成另一方“優勢”意見更顯上風,反過來又迫使更多持不同觀點的人選擇“沉默”。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形成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傳播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製約輿論。
二、傳統媒體時代的“沉默的螺旋”現狀
在以傳統媒體為主的時代,受眾對傳播者傳遞的觀點、信息經常以直接接受為主。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權威性使受眾足夠信任,受眾習慣性跟隨傳者的思路;另外,由於媒介技術條件的製約,反饋渠道不健全,如此一來受眾對觀點、信息的表達、反饋有一定難度。來自受眾的不同的聲音難以被公開,因此難以形成意見自由市場。所以,“沉默的螺旋”在傳統媒體時代得到體現。
“沉默的螺旋”產生於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一枝獨秀的時代,這就注定了有其曆史局限性。在新媒介強勢崛起的今天,“沉默的螺旋”發揮作用的輿論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筆者看來,該理論的成立基於如下幾個前提條件:人的心理中從眾行為和趨同心理的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營造意見氣候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小眾沒有足夠的溝通與聯合渠道。而在網絡時代,以上各個前提都不同程度發生了變化。
三、網絡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
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氣候”來影響和製約輿論的。與傳統的大眾傳播環境相比,由於網絡虛擬性的特征,社會因素所帶來的規範作用相對減弱,但是這種無形的規範轉移到了另一種方式上。同樣,心理因素也以另一種甚至多種方式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