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策略探析(1 / 3)

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策略探析

新聞與出版

作者:田路路

【摘要】本文對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有利條件、現有不足及原因進行分析,從五個方麵對傳統出版的轉型策略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傳統出版數字出版轉型策略

一、國內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有利條件

市場方麵: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更多人選擇嚐試形式更新潮、獲取信息更便捷、內容提供更海量的新閱讀體驗。數字化浪潮下,青年群體加速向“多媒體一代”轉型,這都為數字出版轉型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政策方麵:2012年2月,政府發布《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文化體製改革重點任務基本完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顯著提升”等作為我國文化改革的主要目標。這為轉型創造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出版傳媒集團的兼並重組及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製、跨國界經營發展提出了鼓勵扶持政策。①

國際方麵:20世紀末,歐美國家的一些出版社就開始向內容服務商轉型,采用數字化出版、網絡化傳播的運營方式。如Thomson集團在20世紀末完成向全球第一專業信息服務集團的轉型;Springer-

Verlag出版公司1996年正式推出全球第一個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Springer Link),2004年其在歐洲市場上的在線出版銷售額就已超過印刷版,等等。國際大出版公司的成功轉型案例為我國數字出版轉型提供了借鑒經驗。

二、國內傳統出版在數字出版轉型中表現遜色的原因

“在出版產業的九大類構成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印刷複製業、出版發行業、數字出版。數字出版雖營業收入排第三位,其利潤卻不高,且數字期刊、電子書等所占比例並不高,其中電子書的利潤總額隻有1.28億元……在數字出版中,網絡廣告、網絡遊戲、手機音樂幾乎占到了利潤總額的94%,手機閱讀、電子書、數字期刊、數字報紙加起來不過在4%左右。”②

不難看出數字出版整體上發展迅速,但從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轉型方麵還存在著較大不足。傳統出版在向數字出版轉型中表現遜色的原因主要有:

1、認識和定位不夠清晰

現階段,國內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具體方案不清晰,轉型流於表麵。多是將原有紙質出版物內容轉化為電子版,並未對內容、形式和服務模式進行更多的開發和創新。以期刊為例,電子圖書期刊在轉型中過度依賴大型機構消費者(比如高校數據庫),對於普通讀者的消費習慣並沒給予應有的重視。我國現有的五千多份科技期刊絕大部分采取與大型數據庫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網站發布信息或製作成簡單電子雜誌的形式應對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實際上,想依靠這三種形式實現最終盈利絕非易事。此外,數字化轉型的產業鏈上也不乏“內部矛盾”,如技術提供商對數字出版期待過熱,各種閱讀終端和平台相繼開發;傳統出版單位則態度較冷甚至表現被動,在內容提供上顯得陳舊;網絡運營商環節又存在大量的相似數據整理,造成一定產業資源的浪費。

2、沒有明晰的商業模式

我國傳統出版社的盈利模式較低級,即大批量生產紙媒產品,銷售量決定盈利,而數字化出版則更具多元性和靈活性,這讓傳統出版社一時難以適應。且網民還處在認同“免費獲取網絡信息”的階段,要他們接受付費閱讀還需更多時間;另外目前紙質出版物的發行量仍呈遞增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傳統出版對數字出版轉型的探索,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輕車熟路”的將大量人力財力投入到“仍有利可圖”的紙質圖書開發中去。清華同方、萬方、龍源期刊以及維普幾乎壟斷著互聯網期刊的運營,傳統期刊出版想要在不丟掉紙質出版的同時,又在互聯網期刊和電子期刊市場上分一杯羹,明晰的商業模式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