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理念的演進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程胤懿
【摘要】人文關懷與新聞報道的關係緊密,縱觀我國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理念的演進,雖然該理念不斷得到強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關懷演進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聞報道的方式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往常的時效性低、傳播速度慢、受眾範圍小等局限,到現在的以最快的速度傳遞最多的信息給最廣泛的受眾,我們的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渠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是如何演化和發展的。
一、人文關懷與新聞報道聯係密切
首先,作為傳播信息和傳播文化的平台和載體,新聞報道與人文關懷密不可分。新聞關注社會的每個層麵和角落,不遺餘力的為受眾展示生活裏的真實,這就繞不開對於人的聚焦,新聞報道在關注事件真相的同時尊重人性,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類的和諧發展等等都是人文關懷的一部分。
其次,人文關懷是新聞媒體提升自身品質的需要。在新聞報道中注入人文關懷,將人文精神關照新聞傳播的過程,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向受眾提供全麵而有傾向的評論、解釋,關注受眾的需求和所思所想,將媒體與受眾緊密聯係在一起,不僅贏得受眾的滿意,更讓自身的價值彰顯。
第三,人文關懷也是人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新聞報道通過抓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對社會平民階層的更多聚焦和關注,對他們的生活、生存狀態進行透視,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促進社會的和諧。同時,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需要人文關懷的滋潤,其中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受眾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更易感染民心,凝聚民心,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促進國家更好更快發展。
二、人文關懷在我國新聞報道中的發展與問題
1、我國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理念的演進
馬克思曾經說過,“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喚的喉舌。”①“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它把它在希望與憂患之中從生活那裏傾聽來的東西,公開地報道出來……對這些東西作出自己的判決。”②新聞報道就是要關注人的命運和權利,在人民和政府之間起到紐帶和橋梁的作用。按人文關懷的滲透程度可以將近幾十年的新聞作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0年到1992年。“在經曆了1989年的政治風波後,新聞界對輿論導向更為重視,對如何繼續推動新聞改革有了新的認識。”③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這一時期我國新聞報道的人文內容有兩個特點,即崇尚精英主義和宣揚理性主義。有關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報道占有很大比重,如:《江總書記急切奔災區》《一個值得國營大中企業重視的問題——江總書記與煤礦工人一席談》等等,突出了國家領導人對於普通民眾的關心。還有《一場激動人心的報告會》的主人公張根昌長期帶病工作在第一線,直到確診為肺癌晚期才住進醫院。他讓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融為一體,讓人動容。但是報道所反映的他對於人性其他內容的舍棄也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人民日報》前總編輯範敬宜就曾指出“我們宣傳先進人物,一定要講科學,講政策,講合情合理。分寸上過了頭,就會起相反的效果。”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