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報道帶來的媒介恐慌及規避(1 / 2)

媒介報道帶來的媒介恐慌及規避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馬媛媛

【摘要】媒介恐慌是媒介社會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它是指因為媒介對突發事件的大量報道或過度渲染而在社會上引起公眾恐慌的心理。媒介對發生的風險不當建構加劇了社會對風險的恐慌程度,要規避媒介恐慌還要致力於完善媒介責任。

【關鍵詞】擬態環境媒介恐慌風險社會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瞬息萬變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它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但是這飛速發展的社會卻出現越來越多的突發事件。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也好,人為的突發事件也好,這些突發事件會引起公眾的恐慌、焦慮與不安。而媒介對這些突發事件的媒介化呈現給受眾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影響,媒介對突發事件的大規模報道可能引起受眾的恐慌。本文將對媒介報道帶來的媒介恐慌展開探討。

一、風險社會中的媒介恐慌

1、風險社會的內涵

烏爾裏希·貝克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在他著寫的《風險社會》一書中,提出風險社會的存在,指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使我們所處的社會正走向風險社會,這樣的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安全的因素,這使得公眾也時刻充滿著危機感,甚至會引起他們的恐慌和焦慮。他還提出一種說法,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每個時期的各種社會形態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一種風險社會,因為所有主體的生命都能夠意識到死亡的危險。而近代之後,人類成為了風險的製造者,風險社會的結構和特征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產生了現代意義的“風險”,並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社會”初步形態。所以風險開始“人化”。隨著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認知與行動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從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風險因素大部分可以歸結為自然因素,而在人類行為占主導以後,風險因素已由人為的不確定性占主導。

2、擬態環境

媒介在風險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突發事件中,媒介對風險的報道從行動、心理等各個方麵影響著受眾。而這種媒介對受眾的影響一定要先從媒介報道形成的擬態環境說起。

在這個現代化的信息時代,媒介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工具了,它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我們通過媒介獲得各種信息,而媒介給我們塑造的信息環境會影響我們的認知。美國傳播學者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指出公眾通過媒介獲得信息來建立對身邊環境的認知。媒介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和報道給受眾構建一種信息環境,而這種擬態環境並不是對我們的社會環境的完完全全真實地反映,而是媒介經過選擇和加工之後構建的環境。所以,我們對事件的認識是在媒介給我們構建的信息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容易把媒介提供的“擬態環境”當作客觀環境本身來對待。

那麼,在媒介蓬勃發展的今天,公眾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依賴媒介。媒介對風險、危機、犯罪、暴力等敏感話題的大規模報道,會讓受眾感受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存在著讓人焦慮的危險,這也確實會引起受眾的擔心和恐慌。

3、媒介恐慌理論

“媒介恐慌”是指受眾因為媒介對危險事件的大規模報道產生的恐慌和焦慮心理的現象。因為,當媒介對事件要素的呈現不充分時,會造成公眾對新聞事實的錯誤判斷,媒介建構風險不當造成的危機或是媒介製造虛假新聞引發受眾恐慌都是媒介恐慌事件的具體表現方式。

現以媒體對“海南校長帶女生開房”事件的報道為例,分析媒介給受眾帶來的恐慌心理。

2013年5月8日,海南萬寧六名小學女生集體失蹤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高度恐慌,接下來的兩天裏六名女生相繼被找到,經檢查六名女生下體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經過警方調查萬寧某小學校長帶4名幼女開房,另外一名房管局男性工作人員帶2名幼女開房。《法製日報》最早對該事件進行報道,報道一出引起全社會一片震驚。

事件一經爆出各種媒體紛紛進行報道。新浪網站做出題為《關注校長與女生開房事件——海南萬寧六名小學女生被帶開房》的專題策劃,報道類型多樣,包括最新消息、視頻報道、評論、案件回顧、網友熱議等多個版塊。

媒介關於萬寧校長開房事件的報道引起了政府、司法部門、公眾以及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案件的進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此時的媒介也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但是媒介報道規模的瞬間膨脹,以及記者報道立場的尖銳,引起了受眾對學生安全問題的擔心。現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風險,大部分經過媒介的加工呈現出來的,所以是典型的“呈現性風險”,或者說“媒介化風險”,因此受眾感受到的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風險,或是風險程度並沒有達到媒介所渲染的程度。所以在擬態環境下,傳媒主動或被動引發“媒介化風險”、製造“媒介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