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信好像不正確,但我確實喜歡道家的觀點。”
她就接著道:“那麼你認為道家教會了人們什麼呢?道教自道家衍生而已,尋求的是長生,你覺得他們是灑脫,是珍愛生命,還是畏懼死亡?”
“我覺得是珍愛生命,是還有很多有趣的人像遇到,是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想要看到。因為這個世界足夠精彩,所以我們愛他,所以想要看得更多。”
“我覺得這是畏懼死亡,這是不敢麵對現實。”她就道:“而你,其實還是沒有逃出我剛才所,隻是自欺自人的苟活著而已。”
張曉夜就道:“如果這是自欺欺人,那我願意欺騙我一輩子。”
“這樣至少可以讓我多看看路上的人和風景,就算是看著他們有多虛偽,我也會覺得非常有趣。我們兩個都是固執的人,誰也服不了對方,也許我改變不了什麼,但我還是想,你連死都不怕了,在‘歸去’之前為什麼不多看看周圍呢?”
“我媽媽一直跟我,趕路的時候不要隻看得見終點,這樣會讓你錯過沿路的風景。旅途的意義本來不就是在於此的嗎?如果隻看到目的地,那不是旅行,既然早晚就都會‘到家’,又何必趕得這麼急?”
“風景嗎。”她這麼,張曉夜也猜不透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
如果是一個一時糊塗才會想要尋短見的人,要救贖他似乎不難,但她這種什麼都很清楚的,完全明白這麼做的後果,也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去做,張曉夜覺得自己是真的無能為力。
他有權利選擇生,她就有權利選擇死,或許還真的就是這樣。
張曉夜調整了一下背包,接著又道:“可能我改變不了你什麼,可能你走出這道門還是會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對此非常的遺憾,非常非常的遺憾,但我已經無能無力了。”
“所以我突然希望,希望每個人死後屍體都會變成一本書,書的內容就是死者的生平。這樣一來,有的人成了名著,有的人成了**,有的人變成了菜譜,有的人變成了地圖,有人是化妝技巧,有人是旅館登記簿。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我們讀著別人,做著自己,等著被讀。”
“這就是我活著的意義,很大可能當我們分別走出這道門之後就永遠不會再有任何交集,本質上來這也沒有任何意義,從分開的一刻就變成了虛無,但這對我的人生卻是有意義的。”
“我對生命的向往,就是由無數這樣的事情組合起來,以後再想起這段經曆我固然會非常遺憾,遺憾你身上的一切,但多餘旅途來,能夠遇上這樣的你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我會去享受這段記憶。”
張曉夜完就頭也不回的離開了,火車站裏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外麵陽光明媚萬裏無雲,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氣,這一切難道不是意義所在嗎?
在路邊找到一個郵筒,他就將在火車上寫好的信寄了出去,然後再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