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夜破曉還隻是個高中生,然後到被開除的事件,火了一年的《三重門》還沒有來得及沉寂又被各路人馬翻了出來。 Ww W COM
張曉夜是聽收音機才得知自己的身份已經曝光,然而即使是這樣他也無法想象事情到底造成了多大的轟動,因為接觸不到,所以根本就沒有一個概念。
《三重門》本身已經是一種現象,加上他這個高中年齡的作者,同時還被奉為是最優秀的新進詩人,一切的一切彙聚起來然後再酵,爆出來的能量完全就乎想象。
在徒步旅行的他相當於是與世隔絕,外界的紛紛擾擾都跟他沒有關係,然而一中作為輿論漩渦卻是一點都不平靜,幾乎被前來采訪的記者給踏破了門檻。
不止是記者,很多詩歌愛好者也紛紛前來,就是為了想看看張曉夜上學的地方,人太多且雜,這讓一中不得不將強了守衛用來應付這些人。
王利民被取消教師資格,校長被免職,所有校領導都受到了輕重不一的處罰,同時教育部已經提出了硬性規定,任何學校或者老師不得向學生售賣輔導教材。
作為這次事件中反派一樣的存在,一中悲催的還不止於此,被廣為嘲笑的還是有眼不識金鑲玉,張曉夜這樣一個人居然被分在了最差的班級不,居然還被開除了,哪理去。
本來一個學校,能夠走出一個如此知名的作家、詩人,應該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甚至隻要一中還存在,他們就可以一直吹噓夜破曉是他們培養出來的。
今我以學校為榮,明學校以我為榮,很多學校都用這樣的口號,作為重點高中一中也確實讓所有學生都感覺到驕傲,然而他們已經沒有機會以張曉夜為榮了。
很多人都相信,如果一中提前知道張曉夜的身份,那無論如何都不至於將他給開除,事情也不至於走到這個地步,可事情就是這麼巧,張曉夜才被開除沒多久他們才知道這個事實。
如果不是他們這些領導隻想著息事寧人,本著將事情影響縮到最的原則,也不至於如此。現在呢,他們幾乎成了千古罪人一樣,被臭罵被恥笑,而張曉夜反而因此聲勢又漲了幾分。
本身沒有參與到事件中去,卻主動幫所有人同學都承擔了責任,這被年輕人認為是有情有義,而在更多人眼裏,他這種做法是跟《三重門》一樣,是對當下教育體製的抗爭。
本身對此就很不滿,於是趁機瀟灑的走人,既幫助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一舉兩得。
“從采訪中我們得知,夜破曉並不隻是一個盲目的熱血青年,他雖然反對當下的教育體製,但也很清楚這是大勢所趨,所以他從來不建議其他同學跟他一樣,反而在鼓勵同學用功學習,去追逐理想。”
媒體記者對張曉夜的挖掘也是事無巨細了,八班、包括以前三班的學生幾乎都接受國采訪,所有任課教師也都是如此,張曉夜的父母和妹妹同樣逃不過。
幸好現在的資訊還不達,記者的行事也還都很克製,要不然隻怕會給張曉夜的家人帶來困擾。如果這年頭就有直播、自媒體等等,那會帶來什麼就真的有點難以想象了。
除了一中之外,要震動得最強烈的地方就屬張曉夜家所在的大院,本來開了家早點鋪就讓人眼紅,買了一堆家具之後更是惹起了一堆風言風語。
有些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如果這個人倒黴了,他們就會異常的開心,張曉夜被開除的事情傳開之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幸災樂禍,在背後對他的家人指指點點。
經過這個新聞一出,無數記者登門而來,提起張曉夜都是一片讚譽,這個事實讓整個大院的人都感到難以置信,誰能想到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他居然會如此了不起。
“曉夜那孩子啊,要有什麼不同就是跟現在的年輕人都不一樣,就拿花燈來吧,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他卻可以跟我們這些老頭子老太太一起唱一起跳。”
“我就知道這孩子不是池中物,早晚有一會出人頭地的。”
這些大爺大媽也樂嗬嗬的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放馬後炮的也不在少數,不止是他們,大院裏的人幾乎都是如此,知道張曉夜出名之後,每個人似乎都對他充滿了好感,誇讚起來毫不吝嗇言詞。
就這樣,張曉夜喜歡花燈這種地方戲曲好像也成了應試教育弊端的一種佐證,報道出去之後很多人提出來都是津津樂道,怎麼才能培養多元化人才,怎麼才能像張曉夜這樣多才多藝也成了教育界廣泛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