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打口唱片(2 / 2)

“我靠,傳中的東西啊。”張曉夜一聽也不淡定了,連忙衝上前去看究竟。

前世他沒有接觸過打口碟,但也聽很多音樂燒友吹噓過,同樣是喜歡音樂的人,要是連打口碟都不知道逼格就沒有別人高。

打口碟全部都是國外音樂,但可不是盜版,而是完完全全的正版,隻不過不是從正常渠道進口來的。

國外的唱片公司製作行一張唱片,會因為高估了市場等等原因導致銷售不完,而為了長久的市場考量人家寧願銷毀也不會降價清倉處理,國內的打口碟其實就是這些國外賣剩下打算銷毀的唱片。

因為磁帶和d的塑料盒都是高品質的化學纖維,具有很高的回收價值,這些被打了口以示銷毀的唱片就被當成廢塑料出口到了帝國,於是乎打口碟的商機就被精明的商人給現了。

外殼被打了口,對於d本身的破壞有限,一般就是被開了口的那歌聽不了,其他的都不影響,無非就是播放的時候有點傷機器。

運氣好一點的打口隻傷到外盒,d本身毫無損的就被稱為是原盤,非常搶手的存在。而隨著這塊市場被現,有人現大有可為之後開始走通關係,市麵上所謂的原盤也就更多了。

隻需要打口的時候稍微注意一點,或者象征性的在一部分上打口,更多完好無缺的原盤就能流入市場,這種人為的事情有的是辦法解決。

“銷毀”的唱片已經被定義為是垃圾,不在是音像製品了,所以不管是買的還是賣的都沒有壓力,聽不少人可是因此沒少財,兼職賣打口碟賺生活費的人都不少,在順村打口碟其實也很普遍,隻是張曉夜之前沒留意而已。

這年頭磁帶還是主流,所以打口碟磁帶的數量也非常龐大,音樂類型也是無所不包,搖滾自然也包含其中,而且所占的比重還很大。

搖滾本來也源於外國的音樂類型,帝國的搖滾樂起步又比較晚,國內樂隊往往都是學習、模仿國外的樂隊,打口碟也就成了樂手們追逐的東西,甚至可以打口碟就是一些樂隊的老師。

比起價格昂貴還很不容易買到的正版進口唱片,打口碟就要容易接受得多了。

打口碟的存在和流通,甚至已經隱隱形成了一種文化,特別是在搖滾圈子裏影響力非同一般,這也是張曉夜最感興趣的地方,比起這些大部分他聽都沒有聽過的國外樂隊、歌手的專輯,他對這種文化現象反而更感興趣。

相比起來,興致勃勃在一堆d、磁帶裏淘寶的李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口青年”。而且這家音像店裏,像她這樣的人還不少,基本上全部都是年輕人。

進的貨太多了,往往連老板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一些什麼內容,隻靠顧客自己翻找,找到原盤或者是自己所中意的歌手、樂隊,往往就能聽到一陣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