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曆史宿命?(2 / 2)

但是鄭芝龍養氣的功夫也是一流,一點兒都沒有表現出不滿的意思。他可是老江湖了,當初向大明投降,受到的輕慢與刁難多的去了。他能分的清輕重緩急,什麼麵子尊嚴的,都是虛的,人家實力在這裏擺著呢,容不得他僑情。而且他也知道,就算他怒而反擊,也不會有多少人跟他的。畢竟手下們也都是身價不菲,拖家帶口的,不再是當初一無所有的熱血漢子了。

大梁的陸軍在城外十裏駐紮,分南北兩座大營,互為犄角。數十門黃澄澄的大炮炮口衝外,顯示著大梁的實力。而水師的四條戰艦也是在港外遊弋,偶爾攪動的輪漿,展示著大梁戰艦的機動與靈活。

對於大梁官軍的各種要求,鄭芝龍十分配合,很痛快的交出了手下隊伍的名冊,船隻數量,以及停靠港口。就是兒子鄭森帶著六條船出海,也沒有隱瞞,隻不過是說去了日本貿易,聯係不上而已。這是給鄭森爭取一些時間,他也知道六條船對大梁來說太過渺小,做不成什麼大事,至於將來如何,那就隻能靠鄭森自己了。

地方官員們也跟著獻上地籍與鱗冊,向大梁的軍將請降。他們是最輕鬆的,至少在這個階段,他們還是能繼續代理現任官職,隻要表現的夠好,以前沒有多少劣跡,再謀個官職也是比較容易的。

隨著泉州的請降,整個福建都納入了大梁的版圖。雖然黃得勝沒有急於帶領大軍繼續南下廣東,可是廣東廣西官場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有的文臣主張及早請降,不要逆大勢而行,有的則主張死戰到底,以報大明三百年養士之恩。可是這都是文臣們在瞎起勁兒,真正掌握隊伍的武將們卻是沒有反應。

武將們都在想法設法的撈取錢財。他們都已經知道,他們這些武在大梁將多半不會再有實權了,可是大梁也算仁義,不會動他們的錢財。所以乘著大梁軍隊還沒有開過來,抓緊時間弄錢,給自家積攢家底才是正經。至於那些老學究和衛道士,根本就沒人理會他們。

而鄭森在猶豫彷徨了四天之後,終於下定了決心——他要去台灣。

趁著現在台灣的荷蘭人還不知道鄭家已經投降了大梁,並迫降了他們的四條戰艦的消息之前,嚐試著去偷襲一下。熱蘭遮城和普羅明遮城肯定攻不下來,可是在大員附近搶占一塊兒地盤應該能做到。之後建一個砦子固守,讓跟來的百姓屯田耕種,應該能頂住荷蘭人最初的攻勢吧。

之後最關鍵的步驟,是讓大梁也投入到攻打大員的行列。有大梁的介入,僅有幾百人的荷蘭守軍肯定是必敗無疑。到時候,作為最先攻打台灣的功臣,大梁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功不賞吧。既然對抗沒有出路,那麼投效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就算是大梁不來打台灣,台灣還有幾萬漢民,把這些人組織起來,他依然能成為台灣最有實力的存在。不論結果如何,他鄭森都不會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