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的良心使他坐臥不安,他的夫人也經常出現幻覺感到自己手上的血洗不幹淨。最後,她在內心的折磨中昏亂自殺以求安寧。麥克白斯為了掩蓋罪行,不斷地暗殺功臣。功臣們逃往太子處。太子得到英格蘭國王出兵相助,麥克白斯的部下紛紛倒戈投奔太子,把麥克白斯殺死。
黃袍加身
黃袍加身郭威稱帝
黃袍加身,人們熟悉的都是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故事。其實,這隻是向郭威學來的。
五代十國期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依次以前朝重臣大將取代皇帝而自立新朝。全是政變所得。
到了後漢時,大將郭威立下赫赫大功,成為全國唯一擁有重兵的主帥。當時的皇帝昏弱,強臣跋扈,文臣與武將之間如水火不相容。郭威此時又受命前去征伐叛軍。此時得謀士高參,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如果郭威平叛得勝,功高震主,如無防備,文臣們包圍著昏弱的君主,郭威很可能遭到兔死狗烹的結局。所以,郭威廣泛收買人心。如前第54計,郭威反客為主,在他受皇帝嘉獎時,他請皇上賞那些幫過他的文臣、武將、地方官,從而廣得人心。此外,他又廣結黨羽,培植心腹。其三,他平叛勝利後,設法不住在京城內,以防發生變故。他以防備契丹侵略為名,移師大名府,駐節觀變。朝中若無動靜,可厲兵秣馬,蓄養實力。一旦朝中有變,便可舉兵南下,掃清朝中混亂。總之,不能離開軍隊。同時又要把家小留在京城,以免朝中文官起疑心。果然,未雨綢繆得當。不久,郭威在京城的家小,全被捕被殺。郭威結交的好友文臣在上朝時被殺。這是朝中近皇上的佞臣發動的一次政變。
到了此時,郭威仍領著全國的唯一重兵,隻得豎起旗幟,上書:“誅奸佞,清君測。”郭威打了勝仗,清除了搞政變的一夥佞臣,然後去拜見後漢皇朝的太後,請另立皇帝。
契丹得知後漢朝廷內亂,舉兵南侵,郭威率師匆匆北上抵抗。過了黃河,到了澶州,發生了“兵變”,部下將士用黃旗為袍,披在郭威身上,山呼萬歲,擁兵南下。
此時郭威不當也不行了。一旦黃袍加身,朝廷已認為你謀反篡位,你有口難辯,隻能硬著頭皮去奪取政權。漢太後無力應付,下詔由郭威監國,第二年正月,郭威當了皇帝,為五代中的最後一代,即後周。
趙匡胤陳橋兵變
郭威建立後周政權,有所發展,郭威死後,由其養子柴榮繼位,為周世宗。此人從小受苦,年輕有為,英勇善戰,使統一中國有了很多進展。
趙匡胤,就是由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將軍。趙匡胤在幾次跟隨柴榮出征的戰鬥中,立了舉足輕重的大功。得到柴榮的信任和賞識。
柴榮征戰疲勞,染上重病,39歲時即將病死。他的大兒子柴宗訓方7歲,他想這孤兒寡母托給誰呢?他的妹夫張永德時任禁軍統帥,但此人一直有野心而無治國韜略,為了防止像他父親那樣的黃袍加身,防患張永德,他便把張永德調離此位,讓趙匡胤當了禁軍統帥。
張永德失去了黃袍披身的機會,使這機會落到了趙匡胤身上。此時,北漢國主和遼國聯合,乘人之危,見後周君主新亡,發兵來攻。7歲幼主不知所事,大臣們決定派趙匡胤抵抗。
趙匡胤統兵出發。他手下的親信,一是他弟弟趙匡義,還有一個謀士趙晉。出發當天,大軍來到離京城20裏的陳橋驛。手下將領感到為7歲幼主賣命,將來沒誰知道自己的功勞,加上他們都知道當朝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就是黃袍加身稱帝的,所以都動了這個念頭,一起去找趙匡義、趙晉商量。大家商量好了,第二天一清早,趙匡胤醒來,將士們七手八腳將已準備好的一件皇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家倒頭便拜,山呼萬歲。趙匡胤被推上馬。趙匡胤說:你們硬要推我做皇帝,能聽我的號令嗎?大家說聽。趙匡胤下令保護周朝太後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庫。又派人通知在京城的親信大將石守信、王審琦,裏應外合,輕而易舉地拿下了京城。於是趙匡胤做了皇帝。由於趙匡胤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因此他把國號改為“宋”,這就是北宋朝廷的開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