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附錄王石身邊人物誌(1)(1 / 3)

企業家朋友們

有人說中國沒有企業家,王石的意見卻大不一樣,他會大聲地叫出來說:“有,當然有!”

他分析:“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很多創業家,包括我在內。我給我自己的界定首先是創業家,當然創業後要發展下去,就需要企業家來打理企業。企業家和創業家的區別在於,創業家需要創和闖。不按規律辦事,打破常規,敢於下海,敢於第一個吃螃蟹,所以叫創業。”

“在創業之後,尤其在中國這種不完全規範的情況下創業之後,如何發展下去,這個轉變非常難。而且可以這麼講,創業家很難由別人來代替打理由他創下的事業,這個角色的轉變必須自己完成,如果完成不了,這個企業就比較危險。為什麼?因為自己創下的企業個性色彩非常強,如果請一個成熟的企業家進門,別人自有規範,很難互相適應,不像美國的企業,管理的規則、人際關係都是一致的,創業家完成轉變後,可以把企業交出去,這在中國絕對不行。”

萬科職員稱王石為“校長”,一些企業家遇到困惑也都願意來向他討教,甚至有傳媒把他稱作“萬科領袖”。王石自己卻說,他什麼校長、領袖,都談不上。他說:“萬科作為一個新興企業,隻不過經營時間長一些。相對於改革開放以來的其他新興企業,走的路長一些,跌的跤多一些,彎路也多一些,我不希望後來者重走我們的彎路。一個企業在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如果能讓更多人汲取的話,那要比它生產的商品還要有價值,整個社會的財富因此可以減少些損失。”

鐵杆馮侖

在王石的同行之中,平時和王石走得最近、來往最密切的是馮侖。王石去北京,去國外旅行,馮侖隻要有機會,總會一起聚聚。沒有什麼戶外運動經驗的馮侖,就是在王石的鼓動下,咬著牙一齊在日本登頂富士山。

萬科成立於1984年,萬通成立於90年代初,時間上萬科早了七年,王石笑言是萬科經曆的酸甜苦辣多一些,對萬通有借鑒。而80年代的新型企業有個通病,那就是多元化,萬科也不例外,隻是到了1992年萬科才開始確定走多元化的道路。有意思的是,90年代誕生的新型企業仍然熱衷於多元化。王石說自己作為過來人,鼓吹專業化。馮侖在萬通的戰略決策上,參考過王石的一些意見。至於馮侖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上,表示很感激王石,稱他當初沒有在商業上失敗,是因為有王石指導,有“大人牽著小孩的手”,這可是大大給王石增光了。王石則說這隻是馮先生謙虛的比喻。平時,王石和馮侖是朋友,萬科同萬通是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的兩家企業。

2003年初,馮侖寫了一篇《學習萬科好榜樣》,寫得很動情,著實肯定了萬科的很多東西。

劉氏兄弟

王石跟劉永好、劉永行兄弟兩人都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因某種原因他和他們還有一段緣分。王石1993年到深圳是做飼料的,扛玉米。後來王石對劉永好、劉永行兄弟都說過,如果當時他心態不那麼浮躁,如果不是對中國的飼料行業做了錯誤的判斷,現在中國的“飼料大王”不是你們兄弟倆,應該是萬科王石。

當然這都隻是“如果”,就當時做飼料來講,王石是賺了第一桶金,之後他就轉行搞所謂的科技產品,搞錄像機,搞電子儀器設備去了。王石自己也說,當時是認為飼料行業賺錢太辛苦,就是心態是比較浮躁的;第二呢,他之所以轉行,是認為這飼料行業在中國沒前途。他那時候覺得,中國的“小農經濟”一直很強,“小農社會”之下,養雞養牛都是糠糠皮皮,都是這些東西,飼料行業怎麼能成為一個大行業呢?所以王石1993年做飼料,1994年的時候就改行了。而劉永好、劉永行兄弟,他們是養鵪鶉、賣鵪鶉蛋出身的,雖然他們1988年才進入飼料行業,比王石晚得多,但是後來居上,一樣把生意做得很大。

說到劉永好,王石覺得他是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包括他對飼料行業的把握,在王石不看好的行業之中拚殺出來。他能夠看好這個行業,而且堅持做到最後,所以他就成了中國飼料行業的老大。王石還很欣賞的是,劉永好在飼料行業處於飽和的情況下,能夠迅速轉行,也轉入了房地產業。由1988年進入飼料行業,到1997年就開始轉行,實際上他轉行進入房地產業的時間還不是很長,但是根據他的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來自房地產的利潤已經超過飼料行業,所以在轉行方麵劉永好也是非常成功的。

當然,劉永好也有王石看不懂的時候,例如為什麼他不停地收購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