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2012年珠三角即將步溫州危機後塵?(1 / 2)

珠三角真的是避風港?

在同一個大背景下,溫州沒有逃過借貸危機,同樣珠三角也要遭殃。中小企業如果繼續貸不到款,在人民幣升值和製造業水平過於低下的情況下,珠三角是逃不過這一劫的。民間借貸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盡顯。作為中小企業的集中地,珠三角從影響麵和程度來說,危機如果爆發,其影響之惡劣或趕超溫州。

不過跟溫州的借貸危機不同的是,珠三角的危機形式恐怕會不一樣。溫州主要是老板們借了地下錢莊高利貸的錢還不起導致的資金鏈斷裂,引發的跑路危機,而珠三角是因為人民幣升值以及彙率問題,那些以外貿出口為主導的中小型企業喪失之前的出口優勢,利潤下滑導致破產,進而引發的危機。

當然,在新聞、電視以及網絡上是看不到這點的,看到的永遠都是珠三角不會步溫州的後塵,珠三角將會安全無憂。一批經濟學家整天宣揚,“珠三角不會出現溫州民企那樣的跑路潮”的結論,讓珠三角的許多官員和企業家鬆了一口氣,但對於什麼事都要較真的我來講,就要追其究竟。

那批宣揚“珠三角不會出現溫州民企那樣的跑路潮”的經濟學家所謂理由有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珠三角企業投機性沒有溫州企業那麼強,他們認為在珠三角雖也有不少老板炒樓,但很少有企業完全關閉後專門炒樓的。

第二,珠三角企業資本運作意識不強,相比長三角的小企業,珠三角企業在融資方麵更加謹慎,有53.03%的珠三角小企業從未用過任何外部融資,更多的是靠企業多年的積累來持續經營。

第三,珠三角企業的經營適應性更強,珠三角企業麵臨訂單減少,開工率下降,2011年的平均開工率隻有70.92%。雖然開工率下降,小企業關停並轉的現象卻未大規模出現。

這些經濟學家的觀點都不值得一駁,隻是看到了表象,而更深層的卻不能解讀出來。我們需要看到,跟溫州借貸危機的表現形式不一樣的是,珠三角主要是以台資、港資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的存在形式就是接國外的訂單,加工生產商品,再出口到國外。為什麼珠三角的企業不做投機,是因為他們是台資和港資企業居多,他們不敢妄動去做投機的市場行為。但這不表示珠三角不會步溫州的後塵發生危機,因為2011年以來,人民幣彙率保持強勁上升勢頭,屢創新高,珠三角地區大量的外貿型企業正在逐漸喪失報價優勢,利潤下滑。廣大中小企業還麵臨著銀根收緊、原材料漲價、人工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這個利潤一下滑,那些台資和港資企業的老板肯定不幹,他們來大陸開廠就是為了賺錢。不讓他們賺錢,他們要麼選擇將工廠開到越南等東南亞地區,要麼直接關門倒閉。這個時候也會出現危機,不過這個不叫借貸危機,而是倒閉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