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兒童節裏,許多孩子都收到了父母準備的各種禮物,但一些孩子並不開心,因為父母並沒跟他們一起過節。『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和溺愛、強求、限製一樣,重視物質卻忽視親情是許多父母常有的“非愛行為”,這一心理學專業詞彙如今正在教育領域引起越來越大的關注。
父母應注意三類“非愛行為”
在心理學上,“非愛行為”是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素質教育工作的專家餘允珠,結合自己在工作中收集到的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長和老師針對孩子的幾類“非愛行為”。
一是帶附加條件的愛。
很多孩子從幼兒起就常聽父母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乖才愛你”之類的話。這種情況隨著孩子長大演變為對孩子學習成績、藝術特長等的要求——這時候常有“你看xx學習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樣媽媽就高興了”的話。如一個小學男生向餘允珠的熱線傾訴,自己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回家被媽媽痛罵一頓:“我是單親媽媽,拉扯你多不容易,你就這樣不給我爭氣……你給我滾!”他覺得壓力很大,覺得媽媽不再愛自己了,非常痛苦。
很多時候,也許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為”。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製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如今年媒體曾報道,一位母親為慶祝女兒小學畢業,買了個價值約2萬元的lv手提包送孩子。
三是強製或限製的愛。
餘允珠手機上有這樣一條短信:“媽媽從小替代我的太多。我不能再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了,不然我什麼也麵對不了。我現在感覺我和其他同學有差別,跟他們喜歡的不一樣,我就像異類!”一個女生則發短信“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怎麼過下去”,因為父母強製她把打籃球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可那是她最大的愛好。餘允珠說,家長往往打著愛的旗號,要麼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麼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從0歲至6歲的“寵物期”,到12歲至18歲的“壓迫期”,很多孩子就這樣在非愛行為中成長起來,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格傷害。
“非愛行為”會導致仇親、仇師。餘允珠曾針對中小學生做過調查,結果表明有95%的孩子都對父母家庭有意見和不滿;對老師有意見的則達到了100%。100%的孩子都表示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絕大部分孩子不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非愛行為”使父母與孩子無法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例如一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谘詢,說孩子床上藏著鐵棍。孩子哭訴:知道爸爸在外麵工作辛苦,他有時對自己非常好,但隻要自己學習出問題父親就凶殘地打自己。父親則說,自己小時也常挨打,打著打著就長大了,這是為了讓孩子成才。
“非愛行為”損害孩子身心健康。記者看到這樣一條發給餘允珠的短信:“也許我真的是垃圾,真的是他們口中的爛泥扶不上牆”。餘允珠說,現在心理亞健康的孩子很多,他們幼小的心靈無法承載父母的過多要求和期望,導致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最終失去自我。他們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裏,表現出不合群、遇到挫折就產生極端情緒等問題,而心理和身體的亞健康最後會導致品德的亞健康。
“非愛行為”弱化孩子能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漸漸變質為操縱孩子的生活,強製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習慣了凡事聽人安排後,能力越來越差。記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母親非常溺愛女兒,且要求女兒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學習和鋼琴考級上,生活瑣事全部由她代辦。以至於到孩子考上大學的那一天,她開始為孩子的生活自理發愁,因為女兒連洗澡都不會:直到女兒18歲,每次洗澡都是母親幫她洗的。
尊重孩子給予不摻雜念的愛
怎麼改變自己的“非愛行為”?如何避免因愛給孩子帶來傷害?餘允珠認為,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純淨無暇的愛是最好的教育。她從以下幾個方麵提出了建議。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行為,父母要給孩子相當的空間,讓他發展個性。例如,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因為不但侵犯孩子的**,也關閉了他宣泄交流情感、自我調節心理的渠道;不要像審問犯人一樣詢問孩子一天的行蹤、發生的事情,可以問“今天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嗎”;在孩子願意傾訴的時候要認真聆聽,而不是忙著做自己的事。
其次是引導和適當的幫助。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不乖”的行為應“放而不棄、管而不壓、訓而不辱、幫而不替。”如一位小學生發短信傾訴:“我實在太想養一隻小貓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老師幫幫我吧。”餘允珠對她說:“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會照顧好小貓,養了小貓我會更有愛心,而且不會影響學習。”在這樣的引導和幫助下,孩子最終達成了願望,而且意識到了養小貓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範。
三是正視親情中的矛盾。對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應當理性處理,不應一味采取打罵方式,這樣反而會激化矛盾。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專家幫助。例如床上藏著鋼管、與父親關係緊張的那位孩子,在父母帶著他找專家谘詢後,最終化解了父子矛盾。
四是不求回報。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心態,不能有“現在我養了你,你以後就養我”“以後要讓我過好日子”“要好好學習我才有麵子”等心理。這樣要回報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孩子不願意上學怎麼辦?孩子一上學就鬧情緒是很多的家長都感到頭疼的問題。為此,學大教育專家經過研究,專門為大家編輯了本篇——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5個秘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家長更好的了解孩子厭學背後的秘密,幫助各位能夠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
當孩子討厭上學念書時,家長應先檢討一下自身有無以下行為:
1、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打罵孩子;
2、從不稱讚孩子;
3、總是要求孩子考試得第一名或100分;
4、不給孩子娛樂的時間,隻要孩子一打開電視,他們便會問:“功課做好了沒有?為什麼看電視?”
5、給孩子許多補充練習。除了學校的作業外,孩子還要做爸爸媽媽布置的家庭作業。
學大教育專家指出,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協調、雙親外出工作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使他無心念書。另外,從孩子的角度講,厭學情緒產生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1.推脫責任
這些兒童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他們常常把考試成績不好歸於老師講課沒有講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師閱卷不公平等原因。但是,學大教育兒童心理專家表示,其實他們的心裏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隻是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責任。
2.精神勝利法
具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現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於以往成功的回憶中。這些孩子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征、思維活動都與這些孩子的年齡不相稱,這種自慰心理表明這些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情緒。
3.合理化
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學習上的失敗變為合理化。當這些孩子達不到所規定的標準時,就否定或指責這個標準不合理,盡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敗趨於合理化,這樣的自慰可以使兒童減少自我形象與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內心衝突。
4.自我保護
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受挫以後,舉出眾多的受挫夥伴,表明自己與他人一樣,並不是最差的,以推脫因受挫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社會化比較方式,是為了推脫責任,解脫心理壓力。
5.自我貶低
一些厭學兒童在學習成績上遇到挫折後,自覺低人一等,極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個方麵都不如別人。學大教育專家指出,這些孩子不能從科學地分析中堅信自己的學習能力,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的智力發育落後,不是學習的材料。目前的失敗是由於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失敗也是自然的事情,這種情況是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更改的。
以上這些心理活動往往會給這些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問題,使得學習困難成為惡性循環,不容易糾正。老師及家長要認真分析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取得成效。切忌一味打擊施壓。那麼,家長和老師應該怎麼做呢?以下是學大教育心理專家王教授的一些建議。
一、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
家長必須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時會比較喜歡學習,學得更好更起勁,因此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應注意:
1.不要操之過急
家長應了解孩子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孩子共同設計一個可行的學習目標,切忌因操之過急而給孩子造成壓力。
2.要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
家長的心情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情緒,因此,在幫助孩子學習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這種情緒會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3.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能力不及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否則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感。
二、用遊戲性的語言對孩子提出要求
許多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不注意方式,以為隻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實,學大教育王教授表示,家長對孩子用遊戲性或音樂的語言說話是很有鼓勵作用的。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做客,見他的孩子玩意正濃。這時,孩子的母親用微笑的態度,在孩子旁邊用兒歌的旋律唱出:“乖孩子,要學琴,叔叔嬸嬸再會吧!”然後輕輕拉了拉孩子的手。孩子果然愉快地放下手中的玩具,向客人打了招呼,跟著媽媽去房間了。這位母親用遊戲性語言成功地喚起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相反地,如果這位母親用責罵的語氣對孩子說:“學琴的時間到啦,趕快到房間去”,孩子就算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媽媽去學琴,也一定學不好!
三、給孩子恰當的關懷和鼓勵
家長應為孩子提供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環境,並適時地關愛、鼓勵孩子,讓孩子養成自動自覺的學習態度。我有一個學生,他家居住麵積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邊放置了一張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裝了一盞燈。每天晚上,全家人吃過晚飯,就會各自幹自己的事情:爸爸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讀報,媽媽輕輕地做家務,他也就會自動走到他自己的書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課。適當的時機,爸爸媽媽會走到他麵前,對他說:“我知道你一定會把功課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媽擔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勵和支持下,孩子養成了自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幫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家長要指出孩子的優點,讓他知道自己的潛能,對自己充滿自信心。
我認識一位很成功的人士,他小時候因入學早,各方麵表現都不如意,因此很自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家裏玩拍皮球,比其他的小朋友拍得又多又好。他爸爸對他說:“孩子,你真行!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孩子。你是班裏年紀最小的,如果你晚入學一年就好了。不過,我們一起努力,解決問題,你會趕上別人的。”經過那一次,他對自己恢複了信心,知道自己有潛能,開始努力讀書了,很快便成為佼佼者。
五、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數去評價孩子
家長不應過分重視孩子的功課、成績,而要看孩子的整體性表現而加以稱讚。如果孩子盡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績,家長應表示理解,不要讓他有過分的壓力。
以上就是學大的教育專家為大家編輯總結的揭秘孩子厭學背後的5個秘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到各位家長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
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信息論的觀點也使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受到很大的影響。
我國教育心理學,在這時主要受西方的影響,房東嶽於1908年翻譯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實用心理學》,這是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3)成熟與完善時期(60年代到現在):本世紀60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的結合,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八十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時教育心理學家主要對這種學習的特點開展研究,例如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以及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
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們,在這時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相結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讚可夫的“教育與發展”的研究,列昂節夫和加裏培林等在這時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60年代中受十年動亂衝擊,教育心理的研究曾一度中斷。70年代末,我國教育心理學家自編了多本教材如潘菽、邵瑞珍、韓進之和李伯黍等(1980,1988,1990,1993)編寫了《教育心理學》或《教育心理學綱要》。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規模、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緊緊地跟上了世界教育心理研究的潮流。
從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理論體係已經基本形成,研究的問題、教科書的內容比較一致。80年代以後研究的趨勢,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派別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小,特別是行為主義和認知觀點之相互間出現了相互吸引相互補充的局麵。東西方教育心理的研究開始遙相呼應,相互結合。
5.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理解這一問題要與第2問題聯係起來。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對象與教育心理學有著共同之處,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在具體的研究對象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特別是小學兒童的心理特點在其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還是必須充分注意的。
小學兒童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小學階段是兒童在各方麵是打基礎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學習對於兒童今後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在這個階段兒童生理、心理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育過程中隻有遵循這些特點采取有效教育、教學措施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必須研究小學兒童階段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
小學兒童身心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係。小學兒童的身心如何發展,向哪裏發展,不是由外因機械決定的,也不是由內因孤立決定的,而是由適合於內因的一定外因和內因共同決定的。這就是說,小學兒童身心發展主要是在其內因基礎上,由適合於他們生理、心理內因的教育條件來決定的。
根據前麵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小學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教育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小學兒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對象是研究小學教育、教學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學科。也就是研究在小學兒童階段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心理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6.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包括哪些研究內容?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包括: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概述,主要涉及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原則和方法等。
(2)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主要小學兒童身體發展的一般特點,小學兒童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特別強調小學兒童的個體差異如認知差異、人格差異和性別差異等。
(3)學習心理,主要涉及學習的涵義,在此基礎上了解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和類型。進一步介紹主要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觀點等。
(4)知識的獲得與應用,主要涉及知識概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等。
(5)問題解決與創造,主要涉及問題解決的基本涵義、過程以及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等。
(6)技能的形成,主要涉及技能概述、動作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等。
(7)品德的形成和培養,主要涉及品德及其心理結構、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
(8)學習策略,主要涉及學習策略概述、常用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的掌握等。
(9)學習的動力機製,主要涉及學習動機概述、情緒與學習等。
(10)教學設計的心理學問題,主要涉及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類型、課堂教學評價等。
(11)課堂學習管理,
主要涉及課堂學習管理概述、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維持課堂學習紀律等。
(12)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涉及課堂學習管理的涵義、目標,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的基本原則以及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等。
7.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有哪些?
(1)客觀性原則是指研究者的態度應是實事求是的,在教育領域的研究中,要按照心理現象的本來麵貌加以揭示,不能憑主觀臆想作結論,這樣才能揭示心理現象的事實、本質、規律和機製。
(2)係統性原則是指用係統的觀點來考察心理現象。人的心理規律是一個整體的係統,是動態的、開放的係統。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研究心理現象時要考慮的是整體性,注重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關係。
(3)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在教育心理研究的過程中,從選題到具體的研究過程,要以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這樣可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在重視理論指導的同時,要重視對於教育實踐的考察和研究,從教育實際需要出發,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聯係起來,這樣才會有所發現,有所進步,也才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