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成功創業“三步走”(1 / 3)

辦企業是為了什麼,你這個企業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這是由企業與其外部的經濟聯係所決定的,也是我們在創辦企業之前力爭要判斷清楚的。

世界上的企業林林總總,千差萬別,而人類的全部經濟活動更是紛繁複雜,難以窺其窮盡,但不管是哪個企業在從事哪種經濟活動,其實用性用三句話就可以概括:

誗發現和創造一種需求。

誗提供滿足這種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誗把這種產品或服務賣出去,得到收入。

這三句話講的就是需求—供給—交換(價格),這正是全部經濟活動中三個最基本的範疇,無論是做什麼企業,最基本的都是和這三個範疇在打交道。

第一步:明確需求

發現或創造一種需求,其實講的是企業做什麼的問題,這裏所說的需求,是指隻有通過購買才能實現的需求,這對企業才有意義。

作為自然界產物的人類其實和其他一切生命體一樣,其發自生命本源的需求不外乎空氣、陽光、水,這三者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不需要購買就可以得到,所以一般來講它們不是企業所要關注的需求。其實以後會怎麼樣我們並不十分清楚。現在的城裏人都是要買水的,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呼吸和曬太陽還不需要花錢。當然,如搶救垂危病人要輸氧或為提升自己的思維狀況要吸氧那是另外一回事,冬天你從哈爾濱坐飛機去三亞海灘曬日光浴,那也是另一回事了。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經濟狀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產能過剩成為一種常態,從生產資料到消費資料,從生存型消費到富裕型消費再到豪華型消費甚至到奢侈型消費,各種物品都極其豐富。盡管如此,每個行業都還有閑置產能。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你來做些什麼呢?所以,發現或創造一種需求就成為你成功創辦企業的首要問題。由於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所以我們著重分析消費型需求,其中的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需求的種類

人類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歸納或分類。拿服裝來講,人都要穿衣服,這是穩定性和普遍性需求,所以紡織服裝業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但是不同的人對著裝又有不同的喜好與選擇,這時普遍性需求就轉化為個性化需求了。很多時裝品牌或專業品牌就是這樣產生的。在不同的季節為了適應不同的氣溫,要調換不同的衣服,這又成為季節性需求。而如果周末想去海灘遊泳,就要置辦泳衣,這是臨時性需求。我們到商場裏總是會看見服裝不時地在換來換去,就是廠商為了適應需求的變化而在調整自己的生產。

需求本身還可以創造出需求。紡織服裝業本來是為了滿足人們對著裝的需求的,但是這個產業本身的存在又派生出別的需求作為自己得以成立的條件。生產設備不去說它了,因為生產資料作為中間需求最終是由消費需求決定的。單是為了滿足服裝本身派生的審美需求,就必須對麵料的成分花色以及服裝的款式進行設計,這就派生出對設計的需求,派生出對不同的顏色花色的染色需求,而後者又派生出染料等化工業的需求。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講,這是一個產業關聯問題,而產業關聯的內因隻不過是需求的派生與互為條件。

除了由需求產生的派生需求外,還會產生被一種需求所決定的從屬性需求。例如包裝業就是被從屬性需求所決定的。現在的衣服要裝在盒子裏才能賣出去,至少也要套一個塑料袋,以後可能會改成紙袋,當然這隻是包裝方式的改變。從屬性的需求也會變成獨立的存在而由專門的行業與企業去實現。

需求的可變及可替代性

需求以及需求的實現是可以改變或替代的,這和需求有不同的種類一樣可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機會。

肚子餓了就需要吃飯,至於是吃饅頭還是吃米飯這是可以選擇的,也就是有可替代性。如果病重了不能吃飯,那就打葡萄糖,這時充饑的需求就改變為補充能量的需求了。再拿穿衣服來講,以前的人穿又厚又重的老棉襖,改革開放以後就穿羽絨服了,後來又變成了保暖內衣,不再穿那麼厚了。以後肯定還會有新的變化。

但是需求的替代或改變也不是任意而為的事情。中國人中尤其是漢族人主要的肉食是豬肉,雖然大家都知道豬肉的脂肪含量較高,而且這些年來肉牛養殖業也有了很大發展,但以豬肉為主的肉食結構並未有很大改變。近20年來,還有人在孜孜不倦地發展鴕鳥產業以及火雞養殖等,雖然這些大鳥的肉品質很好,營養成分也高,但至今未得到消費者廣泛的認同。這大概是千百萬年的遺傳基因在起作用,不是想變就能變的,至少也會是一個緩慢的、長期的過程。因而消費習慣的固定性也是伴隨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許多特定的情況下,需求以及需求的滿足又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改變。例如,2008年初發生的50年不遇的雪災使一些地方的供電係統癱瘓了,蠟燭立刻就成為稀缺品。“非典”的時候,板藍根、口罩、藥棉一度成為緊俏商品。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作為主要燃料的木材消耗殆盡,於是不得不燒煤以及開采出來未加提煉的黏糊糊的石油,那時的煤炭和石油是人們不喜歡用但因為木材緊缺而不得不用的東西。這種被動的改變往往是寶貴的商機,它會催生出新的產業。有的企業因為抓住了這樣的商機而迅速發展壯大。需求及需求實現方式的改變也可能導致一部分企業突然死亡。手機改變了人們依賴座機的通話方式,可是當像磚頭一樣的手機是極少數權貴身份象征的時候,白領與平民的呼機大行其道,呼機的生產商和傳呼台風生水起。但隨著手機產能的擴大和成本的降低,不到十年就成為了平民的通信工具,由於未能把握需求改變導致的商機變化,盛極一時的傳呼機生產商和尋呼台今天幾乎銷聲匿跡,其中成功轉型保持生機的隻是極少數。

重在開發潛在的需求

在當前商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條件下,現實的需求,包括各種細分的需求以及可變及可替代性的需求,其中每一種都有大量的企業在為其供給,作為後起的新創辦企業,你的機會在哪裏呢?關鍵是要發現和開發出潛在的需求,這也就是創造需求。

其實,潛在的需求無所不在,隻不過在未開發時,人們往往當局者迷。但一旦開發出來,就會變成一個新興產業。拿住房來講,過去的房子往往就是水泥地麵石灰牆,能搬進去就喜歡得不得了。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想把新房子弄得漂亮一些,這種潛在的需求就催生了裝修業。開始由於沒有嚴格的環保標準,裝修導致了甲醛等有害氣體的超標,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如何杜絕裝修中的汙染,這又是一個潛在需求,於是一批相關產品和企業又應運而生。起初這些企業提供的產品是針對裝修材料的,即在裝修前對裝修材料進行專門的藥物處理,使之不能釋放有害氣體,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但是許多已經裝修好並已入住而依然存在有害氣體怎麼辦呢,這依然是一個潛在需求,於是又出現了立足於裝修後清除有害氣體的產品和相關企業。

隨著住宅商品化的日益廣泛,二手房交易越來越多,但買賣雙方直接交易,風險很大,買方不敢先付錢,賣方也不敢先放證,這極大地妨礙了交易的效率,其中隱含的潛在需求,就是要有一個雙方均能信任的中間人來操作,地產中介這個行業因此而誕生。

可見,潛在需求的開發是創造商機的重要途徑。

總之,隻有弄清需求在哪裏,企業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標,才有創立的價值,才有可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