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農村教師“配得上”50萬元巨獎?
閱讀廣角
作者:許錫良
聽聞北京師範大學與光明日報聯合發起的首屆“啟功教師獎”準備在全國範圍內獎勵10位傑出農村教師,每人50萬元。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大好事。
然而,在高興之餘,又有一個問題值得認真探討,那就是究竟怎樣的農村教師才是傑出教師?目前中國農村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貢獻?什麼樣的農村教師才配得上這50萬元的獎勵?這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長期以來,一說到農村教師,大多提及的是農村的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即使提及公辦教師,其形象大多也隻是堅守崗位,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破敗的鄉村與破爛的學校講台上,艱難困苦,玉汝以成。
這些故事自然是感人肺腑的。多少年來,我們宣傳的農村教師大多也是這樣。然而,農村教師職業形象並非隻是堅守困苦就能夠總結的。畢竟,農村的教育事業也是祖國的教育事業,農村的學生也是學生,農村的教師也是教師。教育是一種生命智慧的事業,不是光靠吃苦的堅守精神就能夠勝任的。有時,如果教育思想理念錯了,方法錯了,我們越是堅守,越是執著,孩子所受到的傷害可能就越大。這也就是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所說的,一個受到錯誤教育的孩子甚至還沒有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來得聰明。我們與其在有問題的教育道路上奔跑,還不如站在原地不動。與堅守農村的講台相比,顯然,教育思想智慧更為重要。
幾十年來,好像再沒有聽說過類似陶行知式的農村教師,這樣的教師不但能夠“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而且能夠“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農村的孩子甚至比城市裏的孩子更需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的引領。隻要教師的思想觀念與人格魅力站在時代的前沿,就足以把農村學生帶進一個新天地。
當今,農村傑出的教師不應該再是那種文化水平不高、教學很吃力、知識麵狹窄、對新的信息技術完全陌生、隻知道吃苦耐勞的教師,而是那種能夠堅持把新的價值觀念、新的世界視野、新的知識信息、新的生活方式帶進農村,並且能夠根據實踐的需要,利用實踐智慧逐步地改造農村,使之變得文明和諧的教師。這樣的教師,不是隻懂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也不是隻懂傳授那點書本上的知識,他應該是一個傑出的教育思想智慧者,能夠結合時代的需要,在農村尋找到改造社會著力點的那個人,能夠把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帶進農村千家萬戶的那種教師。
當今中國的農村教育究竟向何處去?是維持落後的麵貌,讓更多教師去堅守那種落後的現實,還是去進行逐步的改造?我在日本看到的教育其實並沒有鄉村與城市之分,無論在師資,還是辦學設施,以及辦學思想方麵,早已經看不出農村與城市有什麼差別,有的農村條件甚至比城市的學校還要優越,師資還要優秀。目前,中國隨著鄉村城鎮化進程的發展,鄉村教育不應該一直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而存在。嚴格說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的教育,都在培養祖國的花朵,都是祖國的未來,城市孩子能夠享受到的,農村孩子也應該能夠享受到。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隻要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沒有得到改善,整個中國的教育就不能說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對農村教師設立重獎,並且將之製度化,常態化,並不是立足於維持農村的既定麵貌,而是要促使更多的優秀教師,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進入農村、改造農村,讓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斷縮小。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農村教育是一項艱難複雜的偉大事業,需要我們更多的優秀人才去為之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才智。
(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蒲公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