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當是一窗繁華
校園文學
作者:鄧雪宇
莫奈曾說:“你永遠無法叫我迎合所有人,因為一張白紙,哪怕我隻點上一個紅點,有人會說這是鮮血,有人會說這是玫瑰。”
或許會有人問,一張同樣的作品,如何會開出不同的風景?一點朱紅,又如何變成有些人眼中的一輪日暈,有些人心中的一樹薔薇?誠然,畫隻是靜的,沉默著掛在那裏,動的,卻是那顆顆百態之心,演繹出同一幅畫不同的繁華或凋傷。
人生,當是一窗繁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環境裏打磨出了不同的心境,同一番風景,不同的心便會領會不同的意韻。一朵花,既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絢爛,又有“感時花濺淚”的哀傷;一輪月,既有“綠水淨素月”的皎潔,亦有“月是故鄉明”的感傷。透過不同的雙眼,生活便會折射出別樣的光芒,畫是如此,人生何嚐不是如此?佛語言: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懷揣一顆飽滿的心,便能於花中窺見世界,於樹中領會菩提。蘇軾和佛印兩人有一次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麼?”佛印說:“我看你像雪佛。”蘇軾大笑,說:“可我看你像一堆牛糞。”事後,蘇小妹感慨道:“佛印說你像佛,可見他心中有佛啊,而你心中又是什麼呢?”可見,當我們用怎樣的心去看待人生,它亦會給我們呈現出怎樣的風采。人生,不該是佛裏達筆下《最終花兒謝了》的那番凋零淒涼,而應該是凡高《向日葵》中那抹如火般怒放的色彩,心懷鮮花,便能坐賞繁華。
人生,又當隻是一窗繁華。人生不可複製,我們所要走好的,隻是自己腳下的那一條路而已,或許我們會看到別人的畫比自己的更加精致,別人的風景比自己的更加迷人,但“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屬於自己的風景,得到了又有什麼價值呢?畫一幅足矣,人生,一窗足矣,與其流連於漫長畫廊中令人眼花繚亂的繽紛,何不如看好自己心口的那一框風景,綻放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
“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會拉開,關鍵是你選擇表演,還是選擇逃避。”莎士比亞如是說。一幅畫,橫看成嶺側成峰,是遍地荊棘,或是滿樹薔薇,不在於作畫的人,而在於看畫的人。
猶記林清玄先生箴言:心美,萬物與我同美。
窗子隻是畫框,而人生當是一窗繁華。
(指導老師: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