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壓力陡增(1 / 2)

中大與台北故宮的關係很好。

作為中大諸學院中對東方文化及曆史研究最專業的新亞書院,因為錢穆老先生的關係,與台北故宮的關係,那更是沒話說(有傳聞,在新亞創立之初,台“總統府”每月資助新亞書院三千港幣,持續三年之久)。

金耀基本人現在的戶籍就在台島,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畢業,“國立”台島大學法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

這些學曆烙印,無一不說明,他與台北的關係,很鐵。

金院長接手新亞書院三年多時間,對書院的發展有相當的功績。正是他的決策和堅持,新亞書院才得以搬遷到沙田中大的新校園內,讓新亞書院的綜合教學實力有了明顯提升。

他本人對學院的教學風氣抓的很嚴,同時還很注重學生及教授的互動、實踐教學等,這讓新亞的名氣直線上升。

學生們,還是很怕他的,連眼前這三位富家子弟,都有些“聞金色變”。

今天一大早,他就從報紙上發現一則事關新亞書院教授與學生參與的新聞。

《東方日報》《南洋日報》等多家媒體,刊登了新亞書院十來名教授,還有著名文物收藏家劉作籌先生的鑒定文書,那是兩幅董其昌的小開冊頁的真品鑒定說明。

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

可媒體在副題的報道中,開始將目標鎖定台北故宮,認為台北故宮藏假!

這就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兩者一結合,給讀者的感覺就是——新亞書院教授,公開質疑台北故宮專家的權威。

金耀基趕到書院,就此事詢問了那十多名參與鑒定的教授,逐漸將許佳聞、許家耀和羅大偉三人揪出來。

金耀基端著煙鬥的手,一抖一抖的,眼睛掃過麵前的三個學生,聲音低沉的問道,“你們說說吧,今天媒體上的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說清楚,過幾天有人找來,學院可沒辦法幫你們擔著哦!”

羅家的律師樓,是新亞書院的法律協助單位;許家耀所在的船王家族,大名鼎鼎;許佳聞家的小天星輪渡,港島的交通支柱之一,這三家都是新亞書院的捐贈戶。

而且,這三位學生,算得上是傳統意義上的“品學兼優”,所以金院長都有印象,故此,他的語氣,還算是溫柔。

羅大偉瞅瞅許家耀,這件事組織工作,是由許家耀和許佳聞負責的,但當初在向學生會提出申請,舉辦“首屆香江中大學子藏品交流會暨無底價小拍”活動時,是以三人名義共同提報的。

“報告院長,學生許家耀,謹記新亞校訓,明誠為先,不敢胡言亂語。”許家耀與許佳聞對視一眼後,點點頭,他率先發言。

金耀基不置可否,示意他繼續說。

“事情這這樣的。”

“本院的旁聽生盧燦,就是在圖書館旁邊開了家茶室的那位年輕人,院長應該也有印象。”

聽許家耀的話,金耀基點點頭,他確實有印象,那是老盧教授的孫子,當初路易斯.嘉裏答應他來旁聽,還是自己同意的。怎麼這是和他也扯上關係了?

金耀基雖有疑問,但沒打斷許家耀的說話。

“盧燦喜歡收藏,因此與我們三人關係不錯。那兩幅董其昌的紀遊冊頁,正是他收來的。他找我們三幫忙鑒定,我們的意見出現分歧。”

“許胖子,哦不,許佳聞認為這不可能是真品,因為他聽說真品現在收藏在台北故宮;我和大偉認為,這兩幅畫的風格、題跋、字體、鈐印,無一不表明,這就是真品。”

“因為意見分歧,我們便找到校內多名教授,幫忙鑒定。”

“很榮幸,我獲得勝利,教授們都認為,這是確鑿無疑的真品。”

“因為這件事的討論,讓我、許佳聞還有羅大偉認識到,我們雖然在學校,學到一定知識,但真正鑒定,還欠缺很多。因此,聯合盧燦的藏品、我們三人的藏品,想要舉辦這樣一屆藏品交流會。”

“至於媒體怎麼知道?對不起,我不清楚怎麼回事!”

許家耀不慌不忙的推出一套說辭,這套說辭自然是他們四人早已經編好的。

金耀基的眉頭皺了起來,許家耀的說法,聽起來很合乎邏輯,也符合學院提倡的“實踐與學習結合”的教學理念,但偏偏他總覺得這裏麵有問題。

尤其是媒體曝光這一環節——不可能這麼多媒體,突然性的爆出相似的內容。

怎麼看,都有人為推動的痕跡。

“你能保證,媒體方麵不是你們的緣故?”金耀基的目光再度盯在發言的許家耀臉上。

“向上帝保證,我與媒體沒有任何聯係!”許家耀說的非常坦然。